合资车企压力陡增
尽管我国在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程度,但对于合资车企来说,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以及中国汽车品牌的不断崛起,压力也在增加。
吴松泉认为,合资企业至少面临产销下滑和产能闲置、转型、竞争、盈利、定位五重压力。
首先,产销下滑和产能闲置压力。
如今,汽车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竞争,不少合资企业出现市场份额的下降、产销规模的下降的情况。“产销量大幅下降直接带来大量产能闲置问题。”吴松泉表示。
根据乘联会厂商零售销量数据,今年上半年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分别为比亚迪汽车、一汽大众、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通用、一汽丰田、东风日产、长城汽车。榜单中,排名前十的车企共有4家自主品牌车企,比亚迪更是位居冠军之位,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合资车企面临着转型压力。
吴松泉介绍称,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排名能看出来,传统整车合资企业都比较靠后。在智能网联领域,如L2的渗透率来看,传统整车合资企业也排在后面。当然这个转型包括了供应链体系的转型。
第三,市场竞争压力。
由于燃油车产销量下降,而大部分传统整车合资企业主要依靠燃油车,导致市场份额也在下降。
第四,企业盈利压力。
在过去的很多年,合资车企都是国内合资方的“利润奶牛”。但如今,合资品牌提供的利润正不断减少。
如广汽集团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3.93亿元,同比增长14.03%;但净利润15.38亿元,同比下降48.89%。广汽集团解释称,合营企业汽车销量同比下滑、盈利下降,以及受价格战影响,自主品牌毛利率下降,导致净利润减少等综合所致。
上汽集团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06.57亿元,同比下降20.43%;净利润27.83亿元,同比下降49.55%;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一季度,上汽集团旗下两大主要合资品牌均出现销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上汽大众销量为22.63万辆,同比下滑31.67%;上汽通用销量为18.6万辆,同比下滑32.26%。
第五,定位压力。
在吴松泉看来,定位压力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战略定位方面,包括现有合资企业、中国的整车企业在全球的定位,在中国的定位,需要再思考。二是角色定位方面,部分合资企业中、外双方的身份、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和调整。三是功能定位方面,原来的传统汽车合资企业基本是单一制造功能,加上卖车,未来是不是也要发生变化?比如要针对中国用户进行研发。四是发展定位方面,因为有多个合资企业。五是新能源等发展方面的定位。合资企业产销整体排名落后,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首先是不赚钱,卖一辆车亏好几万,账算不下来;此外,可能也有产品、战略、定位等等方面的原因。如何强化智能电动车的发展来摆脱困境?值得深入思考。
未来如何共赢?
“‘新四化’趋势下,融合创新、互融共生、合作共赢应成为主旋律。”吴松泉表示,中国市场是非常巨大、复杂、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中外合资合作方面,面临不少新趋势、新形势,需要大家加强合作,一起努力。
传统整车合资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吴松泉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强化定位。也就是要比过去更重视中国市场。
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占全球的30%,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是遥遥领先的全球第一。中国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从规模角度来讲,目前与中国实现整车零关税的国家已经有好几个,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这些国家也是中国大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产车可以零关税进入;中国正在申请加入CPTPP。如果中国加入CPTPP,中国产车所面对的零关税市场更大。所以建议强化定位、加大投入,无论如何强化都不过分。
第二,凝聚合力。合资双方都各有优势,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加快合资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第三,中国研发。深度本地化的核心还是要针对中国用户、中国市场来开发产品。有的合资企业还是简单引进新能源全球车型到中国简单适应化改进之后生产。吴松泉建议合资企业积极研发中国版车型,同时,中国版可以转化为全球版。
第四,完善布局。强化和完善智能电动车领域全价值链布局。要把中国作为主场,不要当客场。
第五,加强协同。包括各个业务板块,各个合资公司,包括产业链企业的协同,包括与中方的协同合作。
最后,产品出口。现在不少企业产能过剩,可以考虑把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出口到海外市场。当然,有的合资企业已经这样做了。将来中国本土研发,不但在本土销售,还可以供应全球市场。
如今,汽车市场由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我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促开放、扩增量;优环境,稳存量。而对于合资车企来说,也要顺应市场需求,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唯有如此,才能在全新的竞争格局中生存下去。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小伙伴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处,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此文任何内容制作为视频、音频脚本,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原文标题 : 合资车企“躺着赚钱”的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