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电动车提速中国品牌有多少机会?

蓝科技
关注

【蓝科技观察】印尼提出要打造电动汽车电池生态系统中心、特斯拉在泰国曼谷首开展厅和服务中心、越南电动汽车企业在国外上市…这段时间以来,东南亚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而在近期,对应着东南亚整体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浪潮,东南亚地区另一大消费市场马来西亚也在电动车产业布局层面提速迹象明显。

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带来的新机会自然会给中国品牌带来想象空间。

马来西亚电动车产业“野心”显露

2022年起,马来西亚开始推出一系列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电动汽车企业可申请70%到100%的所得税减免,减免期限最长达10年。

今年年初,据马来西亚当地媒体援引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副部长Liew Chin Tong的发言表示,马来西亚环境与水利部下属的绿色科技与气候变化公司正在为该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发展和规划制定战略框架。

按照Liew Chin Tong的说法,为了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和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充电桩的规模,当局已经确定、实施了一些政策决定,如政府在2022年预算案中宣布的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包括针对本地组装的电动汽车或完全进口的电动汽车的进口税、消费税和道路税的完全豁免,针对本地组装的电动汽车的销售税的完全豁免,以及与针对个人订阅设施或安装电动车充电系统的税收减免。

此外,马来西亚2023年预算案中,还针对电动车产业发展提出了额外的激励措施。马来西亚财政部也在对部门和岗位的公务用车进行调整、提议增加包括混动车型在内的电动汽车的数量,并且政府也在鼓励把陆上公共交通工具改用为电动汽车车辆。

如果说政策层面的推动已经为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发展创造了基础、扫清了障碍,那么在生产制造以及市场端的动作则说明,马来西来在电动车产业上的野心和动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今年7月,全球电动车“王者”特斯拉与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宣布特斯拉将在马来西亚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快速充电站和常规充电站网络,以推动该国电动汽车的普及化。

如今,大马又在电动车制造端迈出了重要一步。据外媒报道,近日,大马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秘书长拿督哈尼菲对外表示,根据新工业大蓝图,大马的目标是在2023前推出本地制造的电动车。

也就是说,如果计划顺利的话,预计今年就可以在马来西亚市场看见本地制造的电动车产品推向市场。这对目前电动车保有量还非常有限的马来西亚来说是有魄力的决策,也体现了马来西亚对于电动车未来及本地制造的信心。

中国电动车品牌如何破局?

特别是对电动车产业链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马来西亚来说,仅有信心并不够,还需要助力。由于中国车企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以及面向东南亚市场独特的地缘优势,中国车企在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马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企业的助力。

马来西亚“国宝级”汽车品牌宝腾汽车背后有吉利,五菱、长城、比亚迪、哪吒等品牌纷纷汇聚马来西亚,中国车企看好马来西亚市场已经不是秘密。所以马来西亚市场注定会成为中国车企的又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中国品牌想要在当时市场取得优势的话,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市场培育期的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本地的汽油很便宜(每升约合人民币3元左右),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购买电动车,首要原因就是用车成本并没有那么高。此外,充电桩等电动车基建不完善也是电动车尚未普及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马来西亚电动车销量仅有16257辆,占汽车总销量的3.46%。电动摩托车销量仅为319辆,占总销量的0.08%。另外,全国电动车充电站数量为1246个,远低于设定的目标。

价格贵、充电设备不完善、汽油反而更便宜的情况下,电动车销量注定受阻。这传递出来的信号是,中国品牌要从整个电动车生态培育才能打入当地市场,前期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

当然,挑战也蕴含着机遇。毕竟渗透得越深未来能够获得的市场机会就越大。

目前,中国车企已经通过与马来西亚企业合资或参股的形式,展现出了强势进入态势,比如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国民车”宝腾,占有49%的股份。虽然马来西亚政府资金仍占大头,但中国品牌能够携手马来西亚曾经的民族汽车工业的代表,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事实上,中国电动车品牌已经深度参与马来西亚市场的电动车产业链,而这些提前布局将会为中国企业带来大量机会。

按照马来西亚的目标与计划,他们希望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电动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15%,电动摩托车占15%,电动巴士占运载巴士总数的20%。而到2040年,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的比例将达到汽车总销量的38%。此外,他们还计划在2025年之前建设1万个电动车充电站。

在这些急速增长的数据中,中国车企已不是简单的参与,而是要追逐更多甚至主导性的市场份额。

       原文标题 : 马来西亚电动车提速中国品牌有多少机会?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