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之栋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致
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眼便知。
互联网公司的造车梦,终归是要醒了。
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亦或者从一开始就是“玩票”,当各大车企纷纷下场进行贴身肉搏的时候,头戴互联网造车光环的后来者,最终选择了及时止损。
其中,除了果断,更多的还是难以释怀的遗憾。
看如今的汽车市场,哪怕成都车展那般的如火如荼,也没能改变大部分人的悲观情绪。以至于就连百股涨停的罕见大A行情,都没有各大车企出头的“影子”。
难道,汽车行业真的不景气了?几天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示:
2023年1-7月的汽车行业收入53148亿元,同比增12%;成本46378亿元,增12%;利润2583亿元,同比增1%;汽车行业利润率4.9%,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4%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偏低。7月汽车生产8217亿元,增5%;成本7149亿元,增6%;利润407亿元,同比下降30%;汽车行业利润率5.0%。
换言之,汽车价格战的大背景下,各大车企不得不牺牲部分利润,选择“烧钱”降价,以保住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而这种“赔钱赚吆喝”的举动,显然令那些想挣“快钱”的互联网企业,难以忍受。
快刀斩乱麻,于是众多互联网企业,开始试图一步步远离汽车行业的“泥淖”。可问题也接踵而至,如此一番动作之后,他们留下的究竟是一地鸡毛,还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呢?
01
资本所追逐的“热闹”
8月28日上午,滴滴出行与小鹏汽车共同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
相关合作内容为,滴滴将向小鹏出售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小鹏汽车将基于此打造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号“MONA”,作为其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预计2024年由小鹏汽车量产推出市场。
对于小鹏来说,无疑是大大的利好。可对于滴滴而言,最直接的解释可能就变成了,“造车造不动了。”
恍惚中,2021年滴滴大起大落的情形,还在脑海中重演。但所有人都知道,今日之后,这家出行巨头的造车梦,已然不复存在。退一步讲,除去生产资质等限制因素,此时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的滴滴,继续造车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根据滴滴7月发布的2023年Q1财报显示,2023年一季度,滴滴的营收达到427.1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8.48亿元,增长19.1%。
增长虽好,但难以改变的是,滴滴一季度成本365亿,较上年同期的300亿元增长21.5%;净亏损9.18亿元的表现,亦是意味着滴滴正处于“回血”阶段。
如此营商环境下,滴滴选择明哲保身,无可厚非。更何况,如今的汽车市场,已经乱成一团。不难预见的是,当汽车市场第二轮价格战打响,真正的“烧钱”大战,也不过刚刚开始。
资本不傻,不会一头扎进火坑里。以史为鉴,如今互联网造车从兴起到退潮,与曾经自动驾驶的火热到冷落,如出一辙。
曾几何时,亚马逊、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互联网公司,就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技术,于是大量资本簇拥下,Waymo、Cruise、Argo AI、Apollo等Robotaxi公司,竞相出现。
而现在再去看这些公司,当资本失去了投资热情之后,除去已经死掉的,其余也就只剩下“求活”两个字。
好消息是,历经7、8年的时间,自动驾驶技术也算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么对比着互联网造车,又能为汽车行业带来什么?
对此,不妨再看看另外两个例子:智己和集度。
2020年11月,阿里、上汽、浦东新区举行了签约仪式,共同出资成立了智己汽车。时至今日,智己旗下已经积累了3款车:L7、LS7、LS6。
智己L7上市最早,近几个月销量仅仅几百台。智己LS7上市略晚,但自上市以来,单月销量未超2000。智己LS6刚刚成都车展开启盲订,预售价格区间为23万-30万元,誓要在销量上扳回一盘。
仅占智己18%股份的阿里巴巴,可能并没有什么话语权。与之相比,百度大手笔的集度,却代表了互联网企业造车的另外一种状态。
当时的集度刚刚成立,百度CEO李彦宏就亲自来到上海嘉定的集度汽车总部,对集度的员工说,“我很想加入你们,大家一起干。”
而时至今日,换种方式求生的汽车机器人,只得借极越才能进一步推出,集度Robo-01也变成了极越 01。
总而言之,时代大潮推动下,“造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大流量所在。所以,各大资本、互联网企业们,争相为之做出频繁动作。
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千丝万缕,谁又能分得清楚呢?
正所谓雁过留声,互联网企业所带来的数据化、流程化、标准化、透明化等,终归是给汽车行业留下了点什么。而且可以确定的一点,互联网造车,并不会就此结束。
02
是结束,也是新开始
回想当时,亏损、裁员、后继无力,每一家互联网大厂,包括百度、阿里巴巴等老牌公司在内,都“一个头两个大”。
而当“脱虚向实”4个大字,萦绕在每家互联网企业的心头,隔壁汽车行业的政策倾斜、欣欣向荣,就成了一条看得见的救命稻草。
尽管短期看,互联网造车的热潮正在退却,但放长远了考虑,汽车市场的可操作空间,依旧巨大。
首先,互联网企业切入汽车市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投钱。
腾讯投资蔚来,阿里投资小鹏、智己,美团投资理想……可以看到的是,互联网大厂以资本的角色,入股造车新势力,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投资也是一个技术活,如360投资哪吒,百度投资威马等,就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
其次,是智能化。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已经成为如今新能源车必不可少的“标配”。毫不夸张地说,传统车企在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并不顺畅。哪怕是现在,这些车企也需要更多软件方面的助力。
作为例证,华为的鸿蒙座舱、HI智驾,魅族的Flyme Auto,百度Apollo等,都在汽车行业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最后,除了对车本身的赋能之外,互联网企业还可以赋能到车企本身。
大数据获客、精准营销、标准化工作流程,上云……互联网企业可以从车企本身进化的角度出发,为其带来新的意识形态和行事准则。显而易见,这些数字化转型的东西,车企依旧需要依靠“工具”实现,而互联网企业就是那个最合适的“拐杖”。
可想而知的是,互联网思维与车企的传统思维必将产生激烈的碰撞,而且这种进化的“阵痛”再所难免。否则,落后的车企,只能被动“挨打”,被降维打击。
“想成为伟大的公司,一定得跟着风走,此时此刻,风口在智能电动汽车”,去年雷军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再次提及了风口的重要性,并直言不讳道:“不造车,就落伍了。”
所以,如今不造车就真的落伍了吗?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小米、百度、阿里、腾讯各个公司的回答也不会一致。
只不过,这里可以肯定的一点,除了小米仍在“头铁”坚持为小米汽车而战之外,其余的互联网大厂,都已经萌生了退意。
而在他们进入汽车行业的日子里,汽车圈也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至于是好还是坏,留待时间评判吧。
原文标题 : 互联网造车,开始大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