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为德国车企担忧,也为中国车企担忧

贾新光汽车评论
关注

“那是别人的高光时刻”

慕尼黑车展,比亚迪的展厅挤得水泄不通,排队的参观人员占据了隔壁的展厅。“很多欧洲工程师把手机和相机紧紧的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表面上拍照,就不知道会不会刮点东西,回去测测材质和成分。

这些欧洲工程师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零距离拍摄,这明显不是观看展览的行为。虽然这在车展上十分常见,但是对于一向自信的欧洲传统大厂来说,显然是急了。”

德国电视一台报道说,在过去的德国车展上,我们比别人棒,德国制造商被期待,如今这已经成为历史,从今天的车展开始,是别人的高光时刻。他们来自中国,叫比亚迪或小鹏。

《德国之声》对慕尼黑车展上各国厂商的表现进行了比较,毫不客气地说,德国尽管是传统的汽车工业大国,但是中国制造让德国的整个产业暗淡无光,燃油车没有了未来,但是德国的电动汽车技术才刚刚起步。

比亚迪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舒酉星在慕尼黑告诉记者,比亚迪计划今年销售250万辆电动汽车。欧洲将成为该公司的主要市场。该公司已在欧洲大陆的15个国家开展业务,其中包括德国的17个销售展厅。让德国人吃惊的是,舒酉星宣布比亚迪海豹紧凑型行政轿车的价格低于45000欧元。这一价格可能会让大众高管们额头冒汗。

据德新社报道,比亚迪德国销售总监拉尔斯包利说,“我们希望在中期内在电动车领域拥有约5%-10%的份额。”他目前正忙于建立销售结构。终端客户业务已于2023年初在德国启动。根据比亚迪的网页,比亚迪目前提供五种车型。

企业咨询公司Berylls的一项调查显示,比亚迪在德国的目标并非胡思乱想。根据Berylls的调查,大约20%的受访者可以想象转向中国豪华汽车品牌。德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Sixt计划在未来六年内,为其车队增加10万辆比亚迪电动车。这一事实也可能会帮助中国人,因为这将使许多司机有机会测试来自中国的汽车。

《每日镜报》发表的评论《压力山大的德国汽车工业》称,德国汽车强国的地位曾多次受到挑战,六十年代的日本车,九十年代的韩国车以及2008年的特斯拉,都曾对德国汽车工业形成冲击。“汽车工业的历史显示,竞争是件好事,因为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有利于生意的蓬勃发展。在过去50年同亚洲人和特斯拉的竞争中,德国汽车工业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制造’的汽车仍是品质和工艺的象征。至少到现在还是这样。然而,来自中国的冲击来得很不是时候。现在人们讨论的不再是德国的强项,而是德国的弱势和不堪一击。在这一领域,中国人的自信和德国人的沮丧交织在一起。宝马、奔驰和大众将在慕尼黑车展上竭尽全力去捍卫德国的汽车强国形象。”

评论指出,慕尼黑车展上,德国车企虽然推出了新车型和新口号,但却无法掩盖宝马奔驰等德国车企所处的不利地位。2023年对德国汽车工业而言,将是一个时代拐点。

“总体而言,德国汽车工业尽管相当强大,但它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异乎寻常的严峻。来自中国的新竞争对手在这场竞争中占尽了优势,而他们最核心的优势则是:他们拥有未来车型的核心部件——电池。中国汽车对德国市场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日后将会逐渐得到展现。至少到目前为止,比亚迪等中国汽车的在德销售数量还非常有限,而德国竞争对手也在努力捍卫自己的市场份额。但德国汽车制造商对失去燃油汽车的恐惧显然远远大于全力投身电动车研发的勇气。”

德国《资本》杂志发表的专栏评论分析指出,这是因为以往对华出口的德国企业现在开始在中国当地开辟生产线。德国企业开启的“另类脱钩”能否有效地对抗地缘政治风险?

许多德国公司现在预计,美中之间的政治冲突将进一步加剧,甚至有可能会在台湾海峡爆发武装冲突。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欧盟将无法保持中立。因此企业试图寻找到一条出路,以避免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

德国《资本》杂志发表的专栏评论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数量正在减少,而且减少的幅度远远高于预期。按照以往的规律,只要中国经济增长,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就也随之增加。但是现实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德国基尔贸易问题研究学者施塔墨认为,以往对华出口的德国企业现在开始在中国当地开辟生产线。例如巴斯夫、奔驰、大众等公司都在中国扩大生产。“通常,德国大型集团企业的此类项目也会吸引大批德国供应商在新工厂附近落户。因此,‘出口缺口’最终还会继续扩大。这些企业并不是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将其在中国的业务与集团的其他业务脱钩。在必要情况下最终这些企业在中国业务也会很大程度上实现法律和人员管理上的独立。也就是说,公司总部只是作为企业持有者,但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了管理。”

文章写道:“这背后隐藏这一个没有说出口的判断:许多德国公司现在预计,美中之间的政治冲突将进一步加剧,甚至有可能会在台湾海峡爆发武装冲突。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欧盟将无法保持中立。因此企业试图寻找到一条出路,以避免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换句话说,这些企业希望在中国的业务能够完全独立,从而能够禁受得住西方的制裁。”

文章最后写道:“但是这种盘算是否真的可行,尚且存疑。一旦美国自身也卷入战争,那么一定会拿出比对俄罗斯更严厉的制裁手段。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曾在朝鲜战争中成功地将中国完全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虽然这一幕不会轻易重演,但是我们也不应怀疑,美国会硬碰硬的情况下再度进行尝试。”

《明镜周刊》发表文章指出,未来几年德国汽车工业将面临困难重重。这一切和中国不无关系。德国汽车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上遭遇的逆风越来越大,因为中国的业务正在向电动汽车领域有力地转移。由于大众汽车在中国销售电动汽车的速度缓慢,大众乘用车最近失去了几十年耕耘而来的市场领导地位。埃森哲咨询公司的库普费施密特说:“德国汽车制造商传统上利用其在中国的内燃机业务来支持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业务,所以他们被当下中国的形势打了个措手不及。在客户看来,德国汽车制造商在软件和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文章指出,德国汽车生产商现在要面对的不仅是中国市场内部的挤压,同时,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制造商也越来越多地挤进欧洲市场。

中国汽车品牌尚未在德国有亮眼成绩,但业界人士认为情况可能很快会发生转变。电动汽车专家、咨询公司PTV顾问普夫里姆确信:“来自中国的制造商很快就会分食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斯特兰蒂斯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担忧,廉价的中国电动车将“入侵”欧洲。

中国电动车最终能抢占多大的市场份额,取决于客户的换车的意愿。欧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正在下降:根据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在更换电动车时可以尝试一个新品牌。若是要换成纯电车,这个数字甚至达到70%。

但由于德国政府正缩减对电动车的补贴,民众换电动车的步伐可能放缓。因此,正尝试在欧洲电动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国制造商将会谨慎行事。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