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疮百孔的威马,面向未来能破茧重生?

百姓评车
关注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和资金链紧张,威马汽车已经深陷泥沼。近日威马汽车申请破产审查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家曾经崭露头角的电动汽车新锐企业之一,是否还有希望重新崛起?

威马汽车发布公告函称,公司不会躺平,更不会倒下,希望通过调整企业战略,解决财务债务问题。这份底气来自威马公司仍具有商业价值和挽救价值,公司治理结构尚完备,具有基本自主谈判能力,部分债权人也有重整意愿。即威马汽车仍有希望绝地反弹。

威马已千疮百孔

尽管威马汽车负面消息频出,但是品牌实力比很多新势力车企还要强,当初威马汽车与蔚来、理想、小鹏并称为造车四小龙,早在品牌成立之初就在浙江温州、湖北黄冈建立了两座整车生产基地,总产能约为25万辆,并且在其他新兴车企为获得造车资质奔波之时,威马汽车早已将资质弄到手。而威马汽车以1.68万辆的成绩排在2019年新势力交付榜第二名位置。

现在威马汽车仍有造车资质和生产基地在手,还有EX5、W6、E.5和M7四款车型,整体实力依然不错。而威马汽车深陷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链断了。

造车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造车新势力车企在品牌起步阶段需要源源不断地烧钱,在车型实现自我造血之前,车企需要通过融资来维持公司正常运转。但威马汽车在融资道路上屡屡碰壁,前后进行过三次IPO,均以失败收场,结果公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仅是2019年到2021年,威马汽车三年时间已经累计亏损136.32亿元。同时车型也无法走量,2021年威马汽车全年销售4.1万辆,2022年威2.9万辆,2023年销量数据直接清零,然后威马汽车负面信息频出,持续传出全员停薪留职、无法支付供应商货款、工厂停摆、门店关闭、销售渠道几乎瘫痪等消息,最终出现破产审查一幕。

破产审查是一个法定程序,不意味着威马汽车将退出市场,该程序的目的在于通过法院监督和协调债权人、债务人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以实现债务重组或清算。若威马汽车能够在破产审查期间达成债务重组计划,并获得债权人和法院的批准,未来公司有望继续经营,反之,威马汽车只能进行破产清算。

对于威马破产清算一事,各方投资者的态度都不同。这些投资者包括腾讯、百度、美团、京东、华为、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和机构,而腾讯、百度和美团等企业均表示愿意继续给真金白银支持威马汽车,但是京东、华为和阿里巴巴等公司均表态只保留追讨债务的权利,不参与债务重组。

仍有重生的希望

虽然威马汽车已经千疮百孔,但仍有一线希望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早前有一家名为开心汽车的企业收购了威马汽车。而开心汽车是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二手车企业,威马汽车可以利用其在美上市的身份进行借壳上市,既能更好地避免企业上市的复杂程序和要求,同时也能节省时间和成本,比在国内的机构上市更加容易。

一旦威马汽车在美股成功登陆,资金紧张问题也将迎刃而解。造车资金到位后,其实威马汽车可以继续走之前的高性价比路线,甚至可以学习零跑汽车,推出增程车型,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实用的配置吸引消费者。

威马汽车也可以做一个专注出口的品牌。如今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都很激烈,头部车企的产品价格不断下探,压缩了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若威马汽车在国内生产的车型出口至海外市场,可以躲开国内激烈的竞争,以及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

其实威马汽车也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野心,今年3月份,威马汽车在海外拿到了万辆汽车订单;6月份,威马汽车又进军欧洲之路提速,向西班牙德国发送了样车进行经销商巡展和样车测试;7月底,威马向以色列交付了首批汽车;8月初,威马正式落地中东迪拜;9月初,威马汽车又宣布与泰国FD?co?Thailand及上海中闵集团签约合作,进军泰国市场,而且还将在泰国投资建厂。

不过海外市场的挑战显而易见,由于海外的电动车市场不如国内成熟,充电基础设施也不够国内完善,车型的补能便利性不高,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另外海外市场还有不少传统车企巨头,丰田和现代等,这些巨头都会与威马汽车形成竞争。

还有一种方法是跟海外车企合作,今年部分海外车企巨头已经主动找自主新能源车企以转型电动化,威马汽车也可以找同样的道路。虽然威马汽车在国内没有成功,但是拥有的新能源车技术已经比很多海外车企强,EX5、EX6?Plus、M7等多款中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均搭载了领先的三电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智能互动系统等,同时也有成熟的车型平台,还有工厂和设备,领先于不少海外品牌。

百姓评车

总而言之,即使威马汽车申请破产审查,但只要善用法定程序的保护,积极与投资方进行协商,制定合理的债务重组计划,并做好产品战略,仍有破茧重生的希望性。否则,最终结果就是破产清算,品牌彻底消失。

若威马汽车能渡过这次难关,解决了造车资金问题,也需要持续自主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原文标题 : 千疮百孔的威马,面向未来能破茧重生?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