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的慌张,比亚迪吉利上汽的勋章?

汽车公社
关注

导语

Introduction

中国车企“走出去”,艰难是常态。

作者丨石劼

责编丨李思佳

编辑丨靳鹏辉

欧盟终于让靴子落地了,反补贴调查落在比亚迪、吉利和上汽三家中国车企头上。

实际上,欧盟委员会的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启动只是第一步,后续可能蔓延到更多“中国制造”汽车,甚至包括特斯拉、宝马等海外品牌。

这一场“挑衅”远比国内多数人想象得更为蓄谋已久,背后原因也更为复杂立体。无疑,中国汽车的扬帆出海之路再度面临坎坷。不过,倘若结合历史来看,艰难险阻一直是“走出去”的常态。

能够引以为慰的是,至少这一次中国汽车打是入了发达市场,而冯德莱恩的惊呼,也比当年马尔乔内评价巴西市场的中国车,更让大家觉得“咱们的车,还真行”。

一场蓄谋已久的持久战

这并不是突如其来。

几个月前,欧洲汽车产经媒体早早就挂起了“欧盟-中国贸易争端”(EU-CHINA TRADE DISPUTE)的专题。所以,不妨按照关注焦点的问题,来梳理这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反补贴调查是10月才启动的吗?

并不是。

“10月初开始反补贴调查”,一部分国内外媒体这样写。然而早在9月13日欧洲议会的年度演讲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宣布,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

“通过巨额补贴,它们(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被人为地降低。这正在使我们的市场扭曲。”冯德莱恩大概还没有从4月初访华被“打脸”的失态中恢复过来, “既然我们不接受这种扭曲来自市场内部,也不会接受它来自外部。”

实际上,俄乌战争拖累欧洲能源供应和经济,4月上海车展又让欧洲汽车行业真正意识到已经被中国远远反超,冯德莱恩等政客需要通过这种“存在感”来显示自己的价值,于是开始“搅弄风云”。

在欧洲方面看来,中国造车新势力和新能源车制造商有不少尚未真正盈利,因此需要政府提供补贴和激励措施以扶持行业发展;由于工业制造的竞争力和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哪怕担心遭到中国报复,欧洲仍然要硬着头皮“开战”。

特斯拉宝马能置身事外吗?

至少理论上不能。

欧盟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此前对媒体表示,反补贴调查并不是只针对中国品牌电动汽车,“也可以是针对(在华生产的)其他国家车企,倘若它们也接受了制造端补贴。”

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对欧洲出口Model 3轿车;雷诺将东风纳米的微型车以Dacia Spring销往欧洲;华晨宝马的iX3也出口到欧洲市场;部分国产沃尔沃和极星车型也运至欧洲销售;还有一部分大众ID.电动汽车平行出口到欧洲。因此,按照东布罗夫斯基斯的说法,大众、特斯拉、雷诺、宝马、沃尔沃、极星等都可能被纳入反补贴调查。

那为什么首先选择调查比亚迪、吉利和上汽三家中国车企?

“特斯拉是美国爸爸的,欧洲品牌是自己人,比亚迪、吉利和上汽三家属于目前在欧洲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品牌之列,”在反补贴调查新闻出来之后,有车企人士立即这样评论,大多数人的想法也会如出一辙。

不过欧盟方面有自己的理由:因为涉及的企业数量众多,欧盟委员会选择了抽样调查的方法来确定最终的调查对象,然后很不幸就是比亚迪、吉利和上汽中招。

调查之后会如何处理?

就第一轮调查三家中国车企的情况看,通过抽样选出的三家企业将根据各自的补贴情况,承担“个体责任”(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

但是倘若调查发现“补贴证据”石锤了,欧盟将计算“平均反补贴税”(average anti-subsidy tax),然后所有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包括前面提到的大众、特斯拉、雷诺、宝马、沃尔沃、极星等欧美品牌,也都会被征税。

听起来似乎有点公正的味道。然而第一轮抽样就恰好抽到全部是中国品牌,而且目前在欧洲成绩不错的中国车企,也就上汽、长城、吉利、蔚来、比亚迪等几家,其中三家就刚好命中,你说这里面没有刻意挑选,特朗普都不信。

而具体补贴如何计算、反补贴税如何征收、能否公允执行,这些都存在操作空间。要说欧洲人铁面无私,“我信你个鬼”。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