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前的9个月,赛力斯在干什么?

胡说成理
关注

本文不吹不黑,旨在以小见大,研究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发展路径和竞争格局。

我们研究行业,但不妄断行业;我们研究个人在大局中的作用,但不针对任何个人。

——笔者按

01

永远打不完的底牌

笔者作为一个行业观察家,一个对赛力斯比较了解、信赖的行业研究者,到今年初的时候,也开始为赛力斯着急了。

彼时,问界的销量一再下滑,老M7的销售基本处于冻结状态,虽然耳边一直有新M7将“遥遥领先”的声音,但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而且,作为主要的对标企业,问界的销量和理想旗下三款车型的差距,达到了一个夸张的地步——1:10,这是一种让人觉得永远也追不上的局面。

到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太研究产品了,我更倾向于研究人。

李想是比较容易研究的,一个是我此前为写书,做过他的访谈,也见过一些汽车之家和理想的员工及前员工;二是李想为了助力理想汽车的营销,行事非常高调,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怼人,还是发布自制的“新势力周榜”,都让研究李想有很多现成的素材。

但是相对之下,找赛力斯的创始人的资料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个叫张兴海的创始人实在是很低调。所以本文中叙及赛力斯的部分会多一些,无它,因为理想的公开材料太多了,很容易找到。

不过,把他所有的公开信息都梳理了一遍后,我反而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线索。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按理想汽车的新势力榜单口径而被归为“造车新势力”的赛力斯,是从一间做弹簧的私人小厂开始发展的,这家企业已经走过了将近40年。

这导致一个有趣的结果是,赛力斯的创始人张兴海,是造车新势力各企业领军人物中,年龄最大、创业经历最长且没有之一的创业者。60岁的年纪,他有39年都在连续创业,与其说他是新势力,不如说老将披上了新战袍。

张兴海不善言辞,非常低调,这一点余承东都印象极为深刻,在公开场合曾提及。

从研究张兴海的经历中,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这个企业家在任何阶段、任何格局之下,手里总留有一张没打出去的底牌。

赛力斯的前-前-前-身叫凤凰电器弹簧厂,最初只是一家以手工作坊。这个张兴海自办的“作坊”里的产品,最初完全没有差异化,就是生产一般的弹簧。

根据官方数据,1986年这样体量的民营工厂,在全国才有近10万家。当然,绝大多数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它们了。

能活到今天的,都是精英。

顺便一说,华为是1987年创立的。

张兴海非常注意信息的搜集,他从一个工业发达地区的朋友处了解到,当时,市场上的全自动洗衣机采用的离合器弹簧都是从日本进口的,1根要1-2美金,而且有价无市,主要原因是国家外汇太紧张。

当时有很多国企的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在民企打工,被称为“星期天工程师”。张兴海就想方设法找到一批这样的国企技术人员,研发出了中国自己的洗衣机离合器弹簧。

幸运的是,市场上似乎没有别的企业有类似的想法。

这张底牌一亮,张兴海的弹簧厂就迅速占据了国内80%的洗衣机离合器弹簧市场(仅仅是这个单品),也就成了一家我们今天所说的“细分品类的隐形冠军”,这使得这家弹簧厂成为了有自己专属领域的民企先锋。

更重要的是,它得以活了下来。

然后,循着做弹簧的思路,张兴海开始做汽车减震器(其主体也是弹簧)之类的零部件,又把减震器做到行业领先,连续13年位居摩托车减震器行业产销第一。从这个角度说,赛力斯做汽车零部件是有历史积累的。

本世纪初,张兴海想从利润微薄的零部件供应商,变成整车制造商,于是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摩托车——新感觉。

但困局随之而来,当时的重庆摩托车产业已经高度饱和,力帆、隆鑫、宗申等已经建立了很高的门槛,张兴海开局不利。

就在很多员工感到焦虑的时候,张兴海又亮一张底牌——我们干脆进军汽车整车制造业吧,于是就有了和东风的合作。

话说,这个合作拿下来可真是不容易,因为当时小康集团(即后来的赛力斯)影响力远远不能和被东风列为首选的力帆相比,如果看销售数据,那差距绝对比今天的赛力斯和理想还要大。

但大企业的腰杆太硬,力帆要求新建的微车生产线一定要建在重庆,这就僵住了。

张兴海又打出一张底牌,这张牌是足够的诚意——包括同意工厂的一期设在湖北十堰,也包括承接当时东风微车业务上的5000万亏损和另外投资5000万现金,这张底牌一亮,力帆谈不下来的合作,被小康拿下了。

困难是一重又一重,小康在微车市场取得了很大成功,于是想顺势向乘用车市场迈进,但张兴海发现,相对于当时的合资车企和已经渐入佳境的自主品牌,小康在燃油乘用车领域的底子太薄,几乎不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张兴海没有急于宣称自己是什么“新势力”,而是投入巨资在美国做了三电研发,为及时切入新能源赛道打下了技术底蕴。顺便一提,2017年,赛力斯33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电池系统公司InEVit.Inc,这家企业是特斯拉创始人艾伯哈德创办的,此后还以1.1亿美元收购了悍马汽车生产商AM General在美国的民用汽车工厂。

然而,由于整体而言的技术能力、品牌势能仍然偏弱,赛力斯自产的纯电SUV销量不佳,于是张兴海再出一招,从引入华为生产的汽车电机开始投石问路,最终成为了华为智选车阵营的首家合作伙伴,借助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力迅速出圈。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仅仅是粗看这些历史转折,你可能觉得赛力斯只是顺势而为、行动敏捷,但如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张兴海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中,手中永远给自己留有一张还没有打出去的底牌,始终给自己留有余地和腾挪的空间。

这种谋略和战略能力,和张兴海作为起家底子很薄、危机感极强的民营企业家有关系,更是他多年一直稳中有升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历练出来的。

相比之下,理想汽车的李想也有自己的创业特点,他没有经过这么多的波折,他的特点就是他充沛的精力、无所不敢为的冒险家精神,和一直坚持从用户的视角和思维出发看问题,注重以解决用户痛点为切入点、创新点的方法论,这是他在泡泡网时期、汽车之家时期和理想汽车时期,始终不变的遵循。

也可以说,李想练的是外门功夫降龙十八掌,力大招精,打到哪里都飞沙走石;而张兴海的战略是太极拳,柔中有韧,永远有后招和绵绵不尽之余力。

所以这两家企业的竞争,终其根本,是各自创始人的智慧、危机感和战略预见性的PK,外部的力量和环境只是客观的助力或阻力。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