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哪家强,中国手机厂

C次元
关注

作者丨张之栋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致

当“华小魅”勇闯汽车圈,那些墨守的“陈规”,是时候变一变了。

汽车市场的风向变了,尤其是营销舆论的打法。

懂车帝冬测风波愈演愈烈,余承东带头“揭竿而起”,长城、吉利顺势“响应”,这场车企与平台之间的舆论战争,终归是打响了第一枪。抛开所谓风波的具体细节不谈,可以肯定的一点,“打嘴仗”正在成为汽车业界的新常态。

“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谦谦君子逐渐远去,接下来将是激烈的声量角力,以及舆论高地的争夺。

并非无迹可寻,说是“饭圈化”的一种表现也好,说是汽车营销的全新进化也罢,总之,自从造车有了新势力,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跨界来造车之后,汽车圈的口水战就多了起来。

特斯拉入华多年,至今仍然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尤其是“刹车失灵”事件的后续影响;李想“微博之王”的称号愈加响亮,追逐热点的同时,也成为了热点;华为AEB事件之后,大家都知道,“吵架”要选好对象……

说来说去,难道未来的车企,都要用“嘴”造车了?

很显然,造好车是一回事,让广大消费者认可,又是另外一回事。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价格战也好,舆论战也罢,新能源汽车时代潮流的大势之下,游戏规则都将重新书写。

而手机厂商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入局汽车行业,看中的就是“乱世出英雄”。

01

手机厂造车,有点东西

问界、智界、小米汽车、魅族DreamCar MX……毫不夸张地说,手机厂商跨界造车,正成为中国汽车的中坚力量。

而更可怕的一点在于,这些手机厂商在经历互联网+移动端市场的“摸爬滚打”之后,对于消费者所喜爱的东西、痛点等,一清二楚。哪怕是舆论战方面,更是得心应手,无惧挑战。

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相比,手机厂商造车更“新”。

作为后来者,手机厂造车的市场优势并不大,但相对于先行者,后来者既能“摸着石头过河”,又能借助现成的产业供应链实现造车效率上的提升,并享受到已经被教育好的市场。

而且不容忽略的是,在硬实力上,手机厂商造车也做的可圈可点。就纯电汽车而言,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无疑是2个不容忽略的产品点。而在这2部分产品力的布局上,手机厂商下足了功夫。

毫不夸张地说,华为的鸿蒙座舱,魅族的Flyme auto、小米的澎湃OS,基本上可以认定为车圈前三的车机系统。尽管小米汽车还没开售,但手机厂做车机,似乎就是存在着某种“降维打击”。

同样,关于智能驾驶,众多手机厂造车势力们,更是要与造车新势力们,争个高低。此前,小鹏与华为的“AEB事件”,其内在,就是在争夺智能驾驶领域的话语权。

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无疑是汽车市场上的第一梯队,相对应的,华为HI加持下的智驾,同样广受好评。以至于,无论华为造车不造车,都必然与小鹏汽车有所碰撞。

最终“AEB事件”的结果如何,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后诸如此类的争端,还会越来越多。

至于智能驾驶究竟有多重要?小米汽车,将自动驾驶当做首要突破口。特斯拉,始终宣传自己的智驾能力。小鹏、理想、蔚来等,也都在热衷“开城”…… 

手机厂造车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对相关产品点、产品力的把握,还有整个万物互联生态的建设布局。试想一下,当广大消费者已经习惯这些年数码产品、智能家居的应用,手机厂造车也就提前拥有了一堆拥趸。

虽说手机粉与汽车粉概念不同,但“狂热粉丝”“饭圈文化”并非无稽之谈,尤其是在“水军”的推波助澜下,手机厂商们的舆论掌控力、事件发酵能力,都是另一层级的存在。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