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前三周的新势力销量数据,已经出炉。
不出意外的,12月那波销量冲刺,确实是把1月销量给“透支”了。
对比起各家上个月那“耀眼”的销量数据,除手握13万大定订单的问界表现稳定外,强如理想也冲不动了,1月前三周表现相较上月环比近乎腰斩,就更别提其他储备订单本就不够的新势力品牌/大厂新能源品牌。
而且必须要说的是,开年以来,新势力并没有躺平,而是为刺激销量,针对“价格”大做文章,可最终呈现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降价”一词已无法触动消费者的敏感神经。
一方面,就像前面说的,12月那一轮的价格战,已提前兑现一波春节购车的流量;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过于频繁的“价格战”与“降价促销”等词汇已脱敏,宁愿做一个等等党,也不愿意成为最新一批的韭菜。
所以说白了,过去几个月时间里,新势力/大厂新能源的降价大战,基本已将要买车的消费群体,都收割干净了,而剩下持币待购的等等党,在目睹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之后,也只会更加坚定“价格还未到谷底”想法。关于这点,屏幕前的各位,应该深有体会。
因此不论车企再怎么搞噱头,已经可以预见,1月销量都不可能有大的起色了。
与此同时,相较销量的停滞不前,摆在新势力车企的,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即资本市场对于价格战加剧、行业恶性竞争的担忧。可以看到,在进入1月之后,汽车板块普遍走弱,蔚小理领跌新势力的同时,传统车企也因为深陷价格战泥沼,同样不被资本市场所看好。
当然了,对于家大业大的传统大厂而言,股价的涨跌,只是一时的,因为它们账面上的现金流,以及销量基本盘,其自身的造血能力,足够它们支撑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但对于新势力企业而言,销量没涨,股价还跌的情况,就非常不乐观了。
掰碎了来讲,“以价换量”从来不是一家车企发展的良性模式,尤其是大规模的降价,更会压缩其自身的利润空间。不夸张的说,新势力自身的造血速度,凭它们一年几万台,十几万台的新车销量甚至还可能填不上研发、生产、营销上的大窟窿。
那新势力打价格战的钱从哪来?还不是资本市场真金白银的投入,而如今望不到头的车市内卷,势必对投资人的信心造成打击,就很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的下场,这一幕,也已经在过去几年频繁发生了。
此前,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起亚)今年一季度在全球挣了21亿美元,我贴得起你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这个资金实力吗?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传统大厂一发力”的车圈笑话,而是血淋淋的事实。
的确,零跑获全球头部车企Stellantis集团的投资,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甚至还能够把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推广到海外,但问题在于,它与Stellantis集团以49%:51%的比例成立的合资公司,意味着后续更赚钱的海外业务,出技术的零跑,分到的利润却是更少。
总之,良性的“卷”,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是有益的,对消费者也是实打实的好处,至于无休止的价格战,和“亏本卖车”的行为,就适可而止吧。
这不,尝到甜头的Stellantis集团CEO唐唯实最近又大谈生意经:“无论我们卖什么,都要确保赚钱,因为如果不赚钱,公司就无法持续发展……价格战可能会让一些竞争对手“陷入困境”,持续出现亏损,并有可能面临被收购的风险。”
原文标题 : 降价了,销量却没涨,新势力攻势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