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缺乏必要性。
有必要吗?
在听完何小鹏说,“小鹏将推出全新品牌,驶向10-15万元级全球汽车市场”,我脑子里只蹦出来这一个想法。虽然何小鹏一再强调,“时至今日,我们终于准备好了。”
继蔚来官宣第二品牌“乐道”后,与李斌刚刚见面的何小鹏也不甘落后,表示要推出新品牌,是源于小鹏与滴滴出行的战略合作。新品牌将于下个月官宣,打造的是A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号为“MONA”,预计2024年量产投放市场。
MONA是项目名称,新的品牌名称还未公布。不过,这并不影响我认为新品牌缺乏必要性。
10-15万元,不值当开一个新品牌
缺乏必要性,有三层原因。
第一个是,小鹏新品牌的主力市场区间界定在10-15万元,虽然是容量巨大的主流市场,但是一个新品牌在相对局限,且价格敏感的市场区间里布局车型,容易出现相互挤压。不过,作为一个产品序列倒是可以。
小鹏之所以将新品牌布局在这一市场,很好理解。
都知道,10万-15万元级别的车型为消费者的主流选择,市场容量大,年销量近800万辆,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这一市场缺少智驾功能较好的产品。小鹏最擅长的是什么?就是引以为傲的智驾。
不过,何小鹏也知道,要在这个区间真正做一款各方面都过硬,并配备最擅长的智驾能力的好车,且还有合适的利润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需要企业具备极强的规模化和体系化能力,很多友商也在这个价格段探索,但是能在这里把智驾体验做到极致的品牌暂时还没有出现。”何小鹏这话,估计第一个反对的会是零跑。
前不久,零跑C10上市,指导价12.88到16.88万元,把门槛杀到了12万元区间。作为零跑LEAP 3.0技术架构下的首款全球战略车型,零跑C10的宗旨是以“好而不贵”对抗内卷,创始人朱江明表示,“将树立15万元级别全球化产品价值标杆。”
当然,小鹏新品牌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零跑,还有比亚迪、长安启源等等。“打造年轻人的第一台AI 智驾汽车,带来该价格带全新的智驾体验及极致性价比。”何小鹏立下的这个Flag,到底能够吸引多少年轻人,还很未知。
销量庞大的市场,各车企纷纷布局,无可厚非。何小鹏的打算是,新品牌未来将陆续推出多款具备不同等级智驾能力的新车型,为用户提供同级别最优智驾体验。但是,把一个新品牌落子在这一价格区间,市场空间略显狭窄,布局两款车就要打架了。
第二个是,小鹏正处于一个“加紧变革”的关键时期,公司架构的稳定度并不够。前几日,随着夏珩和何涛的退出,小鹏创始之初的元老层彻底“隐退”。
目前,小鹏内部目前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由王凤英主导的组织架构调整。
在2022年9月,因为小鹏G9事件暴露出内部管理问题后,在何小鹏的带领下,小鹏内部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此时,王凤英的到来,对于急需要进行一场组织架构调整的小鹏来说,恰逢其时。变革被证明是有效的。
何小鹏曾表示,他和王凤英的具体分工是“她主内,我主外”。王凤英的风格是 “可以去试错,但一定要快速反馈,让一件事情石沉大海是她最无法接受的。”这个性格,和何小鹏不忍说重话的老好人性格,很互补。
雷厉风行的王凤英主导的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涵盖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智能数据、生产制造和产品规划等多个部门。至于调整将会持续多长时间,还未可知。
改革成效,要从最直观的销量数据来判断,是否向何小鹏说的那样“走向正循环”。不过,2024年1-2月份的销量数据,并未将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的“正循环”延续下去。
第三个是,小鹏的规模体系能力足够驾驭两个品牌吗?体系能力够不够好,销量可以证明,2024年开年小鹏的销量迎来的不是开门红,而是接连两个月的下滑。
数据显示,在1月份的交付榜单中,小鹏销量为8250辆,环比大跌59%,是造车新势力中环比跌幅最大的一家。到了2月销量继续下滑,交付新车仅有4545辆。
虽然何小鹏给出的理由是,“由于订单过多,产能未跟上,小鹏1月份积压了X9的上万订单,当前X9面临的困难已经解决,而且春节会全力加班,快速提升产能保障交付。”小鹏X9订单上涨,也有理想MEGA跌倒的一份功劳。
再加上老话常谈的亏损。财报显示,小鹏毛利率为负,这无疑是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一大警钟。并且,尴尬的是,降价策略并未奏效。目前小鹏的处境,八个字,“活着可以,体面很难。”
无论是从组织架构调整,还是销量数据来看,小鹏已经成为三大造车新势力中处境最困难的一家,不算扎实的体系能力,不足以稳定驾驭两个品牌。
再说,10-15万元的市场区间,值得大费周章地开一个新品牌吗?
为什么还要推?
那么,为什么何小鹏还要推出第二个品牌呢?
小鹏的新品牌,和蔚来的第二品牌“乐道”有着一样的战略定位,走销量。但却是不一样的出发点。
蔚来做第二品牌,是因为蔚来品牌的车型布局在30万元以上的市场,想提高销量,只能向下延伸。如果放在蔚来推出10-20万元的车型,对于品牌调性的完整性将会有所冲击。
所以,蔚来把走量的希望放在了第二品牌上,并计划在2024年恢复每月销售2万辆的水平。蔚来总裁秦力洪表示,“乐道”的定位不是中低端品牌,而是对标特斯拉、面向主流市场。
小鹏做第二品牌的初衷,也是向下延伸要销量。但是和蔚来不同的是,小鹏初代G9的失利,非常直白地告诉何小鹏做30万元以上的市场,很有风险。与此同时,小鹏的组织架构,以及规模和成本优势,都不足以支撑30万元市场的定位。
从初代G9失利之后,小鹏推出的一系列车型,包括G6、新G9在内,都主打一个配置拉满的竞争节奏,且主销车型都在30万元以下。虽然小鹏X9将价格提到30万元以上,但作为一款纯电MPV车型,聚焦的群体比较固定,随着更多车型的加入,市场竞争也越发严峻。
目前,小鹏P7i、小鹏G6、2024款小鹏G9的销量都遭遇一定困境,小鹏X9遇到产能危机。尴尬的是,在X9上市之前,小鹏的销量还能过万,上市后销量反而连过万都达不到了。
各种因素的铺垫之下,想要向市场要销量的小鹏,也只能向下探索。
而且,因为智能化成本限制,小鹏只能把新品牌的定价区间的下限锁定在10万元以上,至于上限是15万元,则是因为小鹏目前的车型布局基本在20万元到30万元区间。
并且,小鹏计划在30万元级别和15万元级别的平台上,都会发布平台的第一款车,补齐在10万-40万元布局的两块重要基石。如此一来,小鹏品牌所涉及的市场区间是从15万元到40万元,新品牌的定价就受到了限制。
于是,有人就问了,为什么要在这样狭窄的市场区间,再创立一个新品牌,为什么不是一个新的产品序列,像吉利银河那样?
原因也是有两个。
一是因为小鹏面对市场的竞争略显疲态,虽具备打造爆款的实力,但无法保证持续性,比如G6和P7都无法将爆款属性延续下去。如果只做一个小鹏低端车型,不仅容易因为智能化同质化,形成市场挤压。而且,如果只是作为一个车型,中低端车型的未来走向,可能会像最后一根稻草一样,压弯小鹏品牌的腰。
按照小鹏的计划,新品牌将在自动驾驶和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上为小鹏提供重要支持,有利于智驾快速迭代、持续降本。对于销售预期,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上期望“MONA”年销量10万辆。
不过,让人担忧的是,小鹏的智能化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变得不再明显。虽然何小鹏一再强调,“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十年将是智能化的十年”,但根据麦肯锡的调查,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车主购车后悔率从3%提高到22%,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二是因为执着于推出新品牌的汽车企业,都想和原品牌做区隔。这样就能够形成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即便是相同的价格区间,相同的科技配置,但是不同品牌之间,就会是不同的市场竞争,不会形成挤压。
这话,你信吗?反正我不信。毕竟像通用这样的老炮儿,也未能在在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三个品牌之间形成平衡,车型之间市场挤压严重。平衡车型和市场,是一个难而久的课题。
在小鹏X9上市发布会上,何小鹏提到自己在2024年的三个“小目标”:睡个好觉、技术储备和多交朋友。不过,就个人观点来看,这三个小目标的实现,有难度。
主要是看新品牌和小鹏品牌能否实现“正循环”了。
-END-
原文标题 : 小鹏不需要一个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