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一经发布,瞬间成为车圈焦点,门店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试驾预约爆满,平时不关注车的朋友都要凑一下热闹,也因此搞出了不少闹剧。不可否认的是,小米汽车热度爆棚,让专业造车的友商失去存在感。
也因此,许多车企发布新品时,或多或少都“阴阳怪气”一下小米汽车,以此获得更多热度。
4月8日,智己全新纯电轿车L6正式发布,标配后轮转向、支持蟹行模式、续航超1000公里、顶配不超29.99万元可谓“键盘值”拉满。只不过发布会几乎全程拉踩小米SU7,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火药味。
这还仅仅是智己汽车大瓜的开始,当晚因为发布会PPT错误标注小米SU7参数,智己汽车遭到小米官方“三连讨伐”,敦促智己公开澄清道歉。
今天,智己汽车高管在微博上发表致歉推文,官方也公布了相关的致歉声明,还不忘顺便秀肌肉。在这么一场碰瓷大战中,智己落了下风,一家车企的专业性还被汽车赛道的新玩家质疑。
这波“智米大战”下来,智己汽车又一次火出了圈,但这样的出圈在互联网上似乎大多数网友都不买账。网友除了吐槽智己的蹭热度行为不厚道、道歉不诚恳外,也挖出了更多的“黑历史”,比如智己制作的“小米雷军邀请你体验智己汽车”小程序、雷同度十足的海报,嘲讽甚多于表扬。
风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我们的视线也从线上转移到线下,作为车企销售主力渠道的实体店,到底会收到何种影响?这里可以简单下一个结论:有影响,但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
被更多人看到也是一件好事?
好巧不巧,“智米事件”和前两天的商场游客高峰刚好错开,网上发酵的风波并未影响到智己汽车的实体门店,工作日前来问津的客人寥寥无几,且L6实车并未展出,多数都是LS6、LS7这样的主力产品。小通带着购车的心态,跟店内的工作人员沟通了一下。
店员先是介绍了关于L6的一些配置和到店的具体状况,目前新车各个版本的配置还未确定,没办法透露,展车还需要等到本月20号才有消息。前两天来询问L6的客户有很多,多数都是从网上看了发布会和配置消息后,再来线下了解。多数客户冲着“货比三家”看智己L6,最多被提及的竞品就是时下火爆的小米SU7,也有拿极氪的车型对比的。
谈论到网上的这些风波,店员表示并不是很了解,身边的客户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店内客流量和平时无异,“智米事件”对他们的购车决策暂时没有实质性影响。一方面是部分客户无法接受小米SU7排产时间太长选了智己L6,另一方面大家更看重L6在发布会上说的1000+公里续航。
另一家实体店店员颇为热情,对背靠上气的智己汽车更自信一些,他认为智己L6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没必要通过拉踩建立优越感。对于“智米事件”,他认为如果网上的负面新闻也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进店量和订单,增加智己汽车的知名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还提醒小通,买新能源车要多对比,不要冲动下单。
店员并没有过多为“智米事件”站队,普遍是理性看待,认为客户买车更多是看新能源车的性价比、舒适性、续航里程和智驾,网络上的争议无论好坏,到底都是一种品牌热度,好的乐于接受,坏的也不排斥。流量当前,智己汽车缺乏的还是在行业当中的存在感,产品也要被人看到,才能讨论好与坏。
病急不能乱投医
事实上智己L6的硬件水平,远不至于到智己汽车冒着数据标注出错的风险碰瓷小米的地步,1000+公里续航和标配后轮转向,单独拿出一项放在23万元纯电轿车里也是“人无我有”的东西,也大可以放心对标特斯拉、保时捷等品牌。智己在发布会上处处吊打小米SU7,显然是看中了小米汽车的泼天流量。
智己汽车店员告诉小通,目前不少客户都从上汽的其他品牌当中转化过来,他们对老牌车企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平时虽然上网,也看过一些车企营销翻车的新闻,但客户认为现阶段许多电车的营销都离不开噱头,并不希望被这些事物影响到购车。车是买来用的,大多数人对网上的骂战不感兴趣。
而对于“智米事件”,客户的看法也很简单:用产品力来说话。小通听完也有同感,汽车终究是为自己服务的工具,品牌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售后服务,而不是周围人怎么看。如果让网上的声音蒙蔽了双眼,恐怕会错过不少好东西。
相互对标是发布会当中不可或缺的常规环节,但智己汽车偏偏在对标小米的过程中出现了配置信息偏差,踩到了厂商最敏感的事实错误地带,怪不得小米重拳出击。流量当前,车企多年打下的品牌基础和技术力在其面前一无是处,又眼红华为、小米这样的顶流企业,患上了“流量焦虑症”,可惜的是,大多数不善营销的车企,都一次次的在碰瓷当中迷失自我,还败坏了路人缘。
“智米事件”并非智己汽车的第一次,车企CEO多次违反交通规则,智己的第一次就给了“负面出圈”。看到了不少品牌塑造起座舱空间理念,把冰箱沙发大彩电搬进车上,智己却为了宣传自家磁吸配件生态,在车里包起了饺子。尝到了流量的甜头之后,智己还在车里打起了九宫格火锅,试图大力出奇迹。但大家都很清楚,这些完全脱离使用场景的演示,只能图一乐,无法真正产生共鸣。
越是急于获得关注和流量,使其在舆论和销量当中夺得主动权,越是容易引火烧身,而且友商部分技术参数并不做公开,强行碰瓷的风险很大,处理不好的结果就是让品牌陷入负面的漩涡。不过传统车企和互联网造车势力的营销思路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前者的学习过程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流量营销不是病急乱投医,汽车营销不能粗暴地将好的热点和坏的热点混为一谈。小米汽车这几年时间里,精心制造各种营销点、制造悬念、给网友解答,甚至有雷军为首批准车主开门等加深好感的行为,每一样都值得车企深思,认识到流量操盘不是单纯的制造热点。
车企都需要一个“雷军”
目前为止,智己汽车的道歉仍有后续,在最新的道歉声明中表示,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小米SU7没有明确公布前后功率模块具体类型,便以行业主流技术趋势代替,造成了事实错误,本意上并没有故意抹黑。或许是智己汽车发现了道歉也可以制造热点,借着这个机会“顺势而为”,但现在看来颇有一条路走到黑的即视感。
“智米事件”本可以智己诚恳道歉,两家握手言和后收场,毕竟都是国产汽车,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但为了营销,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车企仍然选择了继续发酵,这可能是他们为数不多能够破圈的机会。市面上有许多优秀的新能源国产车被流量埋没,产品本身是好的,只是知道的人不多。传统车企有时也是真的“饿”了,想尽办法抓住热点造势,不管舆论的好坏。
路人缘和品牌也是车企影响力重要的构成,一旦形成“爱碰瓷”“不严谨”这样的标签就很难回头,奔驰也认识到大众对EQ品牌认知无法挽回,计划放弃EQ品牌,再造一个电动汽车系列。“智米事件”当下可能对购车决策没有太多影响,但流量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好的评价会逐渐渗透到更多用户、路人的心中。
华为和小米颠覆了汽车营销的格局,利用流量转化销量让车企见识到了“新大陆”,但看不懂和学不会,使得车企更急于追寻流量而不择手段,忽略了大品牌该有的格局。如果真的羡慕互联网品牌的流量操盘,不如学习一下雷军的格局,他今天发微博推文,祝智界S7大卖,冲这个相互祝福的谦逊,雷军在车圈显然更吃得开。
光靠上汽其他品牌转化而来的客户显然不够,店员表示每个月的进店量和订单转化还是很难跟主流的新势力相比,大多数人买电车只看舒适性、空间和续航,网上的声音不管好坏,提升知名度最重要。小米汽车很火,但新闻也不全是好的。
在小通看来,与其在死磕小米SU7的路上寸步难行,不如给大家一个更有诚意的手段,比如19.99万元。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智己线下销售,替刘涛说出了“道歉风波”背后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