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智己L6如期发布,没想到这场发布会却让智己汽车乃至其母公司上汽集团都深陷舆论漩涡——智己L6拉踩小米SU7遭小米公司连发三文怒怼,最终逼得智己官方连夜发文致歉。
智己的服软让智己与小米之间的骂战暂告一段落,但过度营销给智己带来的麻烦却远未结束,因为,围绕其“固态电池”的质疑和争论仍在继续:到底是“固态”还是“半固态”?这是虚假宣传还是文字游戏?
从固态电池技术争议到碰瓷小米,急于用L6扭转品牌颓势的智己汽车却因为营销用力过猛而面临翻车危机。
01拉踩小米捅了马蜂窝
对标竞品是许多车企发布新车时惯用的手段,但智己汽车这次却翻了车,而且翻得很彻底。
智己将L6对标前不久刚上市的小米SU7,用一张三电系统对比图来拉踩小米SU7抬高智己L6,正是这张表格捅了马蜂窝。表格显示,智己L6前后都是碳化硅电机,而小米只有前面使用碳化硅电机,为此,小米汽车在半个多小时内连发三文要求智己汽车道歉,言辞相当激烈。
在小米汽车的咄咄逼人下,先是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个人出面发布微博道歉,随后智己官方发布公开致歉函,这场风波才算告一段落。
激烈骂战虽然暂时消停,但围绕智己与小米之间的硝烟却并未消退。因为,在L6发布会上,智己方面对小米汽车的各种拉踩和暗讽,已经让双方彻底结下了梁子。
发布会上,刘涛说,“原创设计是一辆汽车最贵的配置之一”,暗讽小米汽车造型抄袭保时捷;刘涛又说,“手电筒,手机支架,外接音箱座,外接的氛围灯,真的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我和团队都非常佩服友商的想象力”,暗讽小米汽车并非真智能;刘涛还多次提到了“雷总”。无论是明面上的参配对比,还是语言上的明嘲暗讽,智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在小米汽车的讨伐下,智己官方火速公开致歉。这段插曲虽然给智己L6带来了极大的流量,但对智己品牌形象的损害无疑也是巨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智己汽车公开道歉之后,小米汽车已经偃旗息鼓,而智己却在4月9日下午再次发文公开致歉,不无继续蹭流量之嫌。
不管如何,智己汽车此番确实火了,让许多网民第一次认识智己。但这波流量绝非真正的“红”,而是所谓“黑红”。娱乐圈有一种“黑红也是红”的说法,但这种“黑红学”套用到车企身上真的能起到正面效果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汽车是一种涉及人身安全且价格昂贵的特殊消费品,用户更看重产品本身的质量、使用体验以及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不会因为产品或者企业的“黑红”而买单。从这个角度出发,此番“黑红”很难给智己汽车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反而可能因为企业形象与口碑的下滑而失去部分潜在用户。
02固态电池被质疑虚假宣传
除了小米与智己掐架风波,关乎智己所谓固态电池的质疑与争论也在持续不休。
在此之前,智己为L6疯狂造势,其中提到,该车将首次搭载业界领先的“超快充固态电池1.0”和“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预期实现超过1000公里的超长续航里程。这里的“固态电池”是全固态还是半固态引发争议。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自燃主要是由动力电池引起。目前电动汽车所使用的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都属于液态锂离子电池,在过冲、挤压或短路等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热失控从而导致起火自燃。
而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来取代之前的液态电解质,由此解决因外力积压、刺穿、短路所导致的电池起火问题,加上其能量密度要比液态电池高很多,续航里程也得到大大提升。
也正因此,固态电池被视为未来电动汽车的理想动力源,是众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主机厂努力的方向,但由于仍有许多技术难题尚未攻克,加上生产成本过高(是液态电池的4倍),固态电池的商用时机并不成熟。
目前,国内外汽车巨头与动力电池厂商对固态电池的推出时间表都定在2025年之后,比如,宝马和现代计划到2025年推出配备固态电池的电动车,批量生产则至少要两年之后,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固态电池,国内的宁德时代、蔚来、赛力斯等现阶段都以量产半固态电池为奋斗目标。
如果智己汽车真的研发出了固态电池,并且在L6身上搭载使用,这无疑是动力电池界的一次革命性突破。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3月26日,智己CEO刘涛与清陶能源总经理李铮在直播中详细地介绍了L6搭载的固态电池技术。据其描述,L6即将搭载的所谓固态电池,采用三元高镍正极以及碳硅负极,电解质中液体含量为5%-10%,以氧化物电解质为主,添加了聚合物形成复合电解质(IPC),工艺上采用纳米固态电解质涂覆以及固态电解质层成型。这也是智己联手清陶所打造的第一代所谓固态电池。
根据规划,第二代固态电池的核心是取消隔膜,进一步提高固态电解质电导率,把液体含量降至5%以下,并且负极含锂来提高能量密度;第三代才真正实现全固态,采用金属锂负极来实现50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
也就是说,智己L6所搭载的所谓“固态电池”,其实是半固态电池。至于智己汽车为何在宣发中直接称为“固态电池”,联系其在L6发布会上的一番拉踩自捧行为,真相呼之欲出。
03过度营销难解品牌发展困局
智己汽车成立三年多,以每年一款新车的推新节奏努力渗透市场,但成绩不尽人意。
2023年,智己汽车的销量目标是4.5万辆,但最终只完销售了3.83万辆,完成度为85%。根据此前规划,智己的目标是到2025年要达成20万-30万辆的产销规模,但从今年一季度的销量来看,形势堪忧。
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智己汽车凭借巨大的优惠力度以价换量,当月销量达10412辆。但进入2024年,智己1月、2月、3月的销量分别只有5001辆、2000辆和3000辆左右(根据上汽集团产销快报计算得出),整个一季度只卖出了1万辆左右。
在2023年智己3.83万辆的销量中,当年10月才上市的LS6贡献了大头,共售出22883辆,占比约为六成。而到了2024年,LS6已疲态尽显,前两个月累计销量只有6103辆,远不及去年11月(8158辆)和12月(9878辆)的单月销量。
智己汽车的发展疲态不仅体现在销量上,还体现在频繁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上。
在车质网上,截止4月9日,2023年10月12日才上市的智己LS6已有28宗投诉,内容涉及刹车失灵、AEB紧急制动故障、空调故障、雨刮器和大灯异常、底盘异响、蓝牙钥匙失效、无法充电、续航虚标等等,可谓五花八门;2023年2月10日上市的智己LS7也有33宗投诉,问题主要出在车身附件及电器上。
据媒体报道,刚踏入2024年,智己LS6还曾大规模爆发车机故障,有车主抱怨无法显示车速、挡位等重要信息,有车主反映雷达提醒、转向提示音消失,流媒体后视镜不显示,等等。
无论是产品口碑、用户信任度还是品牌形象,成立三年的智己汽车都已开始面临市场下沉带来的考验。
如今的电动汽车市场早已从蓝海变成红海,小米汽车的到来更是加剧了竞争激烈程度,智己汽车不仅遭遇发展瓶颈,更是面临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做大规模,提升市场份额,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智己汽车的第一目标。
由于LS6式微,智己急需一款新的走量车型来替代LS6,于是,L6被寄予厚望。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智己汽车为何营销用力过猛了。但此次L6新车发布,智己的营销团队一顿操作猛如虎,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流量,但对自身品牌形象和口碑的伤害也是致命的。而L6这款车到底好不好,花里胡哨的营销只能起到初步引流作用,最终评判权还是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原文标题 : 过度营销“捅了马蜂窝”:智己L6上市遭小米硬怼翻车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