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者华为丨新汽车十年 ?

帮宁工作室
关注

作者 | 杨 璐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遥遥领先”“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新汽车的故事里,怎能绕开华为?每一次,华为高管的只言片语,都成为行业热议几天的话题。

 

2024年7月15日晚,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与董宇辉的直播中,谈及华为汽车业务的进展,回应了不久前“问界”商标转让的原因,并透露鸿蒙智行第四界的名称为“尊界”。

自从7月2日,华为将“问界”商标以25亿元转让给赛力斯后,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和赛力斯的渠道也将渐渐分开。不过,目前问界的销售渠道依然由华为统一管理。 

一些用户担心商标转让后,品牌和服务会打折扣。“买问界主要是因为华为赋能,结果问界车标被卖了。”一位刚提问界M9才1个月的车主埋怨说。事实上,商标转让目前对消费者体验暂无影响。

华为持有的“问界”商标,资产市场价值达102.33亿元,却以25亿元贱卖给赛力斯。余承东表示:“因为国家法规要求,品牌商和生产商必须合一,这个品牌必须由生产厂商拥有,所以我们把4个‘界’都转给了车厂。”

 

他还说:“连AITO这个名字都已转过去了,以AI开头的4个字母在全球注册是很难的,是个非常好的名字。团队花了很大代价做起来,但以很低的价格给了车厂,车厂大赚特赚了。”

 

不过,余承东表示,华为要做的就是赋能者,坚持利他精神,“任总要求我们始终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一次“四界”商标归还车企,再次表明了华为不造车的立场。

入局汽车业务以来,华为有3次重大调整,都坚定走“不造车”战略。

 

第一次,2019年5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车BU)成立,标志着华为正式以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第二次,2023年11月,华为拟成立新公司,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投资该公司40%股权。

 

第三次,转让“问界”“智界”等商标,华为不再拥有任何整车品牌。

 

入局汽车赛道5年,华为用3年构筑问界品牌,登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高峰。尽管起势快速,但过程一波三折,至今,华为与车企的故事还在不断变化。 

试水

 

为车企卖好车,华为首先和赛力斯蹚出一条路。

 

华为汽车业务分为3种:零部件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智选车模式(后升级为鸿蒙智行)。

 

智选模式是华为涉足车圈的成功案例,最佳代表当属问界,这是华为和赛力斯共同探索出来的。二者缘分从2019年智选车SF5开始,后推出AITO问界品牌,于2021年交付第一款车问界M5。自此,华为打进电动汽车主流赛道,赛力斯重焕新生。

 

2021年官宣布合作后,华为即号召经销商把手机门店升级为汽车门店,问界车型开进华为卖场。也正在在那时,余承东放出“一年要卖出30万辆车”的豪言。

彼时看来,这一目标犹如天方夜谭,毕竟当年“蔚小理”的年销量还没超过10万辆。但这像一个号角,告诉大家“华为来了”。

 

由余承东全面负责的智选模式,打造了华为汽车业务样本,迅速打开市场知名度并提振销量。其间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华为问界”的争议。

 

2023年3月,AITO汽车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的宣传海报中,首次使用“HUAWEI问界”,代替了之前的“AITO问界”。当时,网传群聊截图显示,AITO品牌话术要从“华为深度赋能”改为“华为全面主导”。

 

这是余承东离造车最近的一次,但被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断然扼杀。任正非签发内部决议,决定继续执行2020年EMT的文件决议,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等。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重申:“目前有些部门或者个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本来在查处过程中。华为经过30周年,品牌不能被滥用。”

贴上华为品牌宣传问界的路被堵死,智选车只能另求他法。

 

2023年7月,双方决定成立“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该工作组将全面负责包括营销、销售、交付、服务、渠道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

 

此前,双方的分工是:华为主导的商超体验中心负责销售、引流,进店以及下单,以华为终端的直营和加盟门店为主;赛力斯招募的用户中心,主要负责产品交付和售后。如此,前端与后端容易割裂,影响用户体验。

 

经过多次调整,AITO问界的渠道逐渐稳固。直到2024年,问界才有望完成余承东最初30万辆目标。今年6月,问界销量突破4万台,上半年销量达18.3万台,完成率122%。不过,时隔3年,问界已把年销量目标提升至60万辆。 

扩编

 

“很多车企要跟华为合作,现在车都摆不下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华为体验店员工告诉帮宁工作室。

 

华为和赛力斯用3年时间,证明了智选模式的效率。2022-2024年上半年,问界销量分别为7.5万辆、9.4万辆、18.3万辆。余承东曾说,华为用一年干了别人三五年的事情。

 

本着“不造车、帮助车企卖好车”的原则,华为智选模式不会仅限赛力斯一家。

 

今年7月8日,华为与北汽合作的享界S9首次亮相门店,余承东亲自站台讲解。当日,北汽蓝谷股价上涨5.6%。该车将在今年8月上市,从4月份北京车展上展出以来,华为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及享界,并不断释放车型信息。

享界是鸿蒙智行推出的第三个品牌,也是华为与北汽的二次合作。双方最初的合作模式是HI模式,极狐阿尔法S HI版即为华为HI模式的首款车,然而销量并不理想,于是有了华为与北汽的智选车合作。

 

至此,华为分别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一起,打造了4个“界”字辈,表示暂不引入其他车企。

 

今年6月,余承东在一次论坛上表示:“现在有好多大的车企来找鸿蒙智行合作智选车,但是华为没有资源了,仅能承担4家车企,目前也只与这4家车企合作。”

 

为更快打通销售环节,华为开设的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按照规划,2024年,华为将打造800家鸿蒙智行门店,到2025年达1000家。

 

目前,华为卖车的渠道可以粗略地分为3种:完全由华为自营的旗舰店、正在由经销商主导转向自营的智能生活馆或授权体验店,以及鸿蒙智行授权用户中心。

 

一家华为门店的销售顾问透露,以前部分华为门店由经销商运营,通常会暗暗送一些福利品,导致不同店之间的服务体验有差异,虽然赠送商品可能价值不高,但影响客户体验。年初开始重新整顿,现在门店工作人员均为华为员工。

 

另外,该销售人员称,也不是所有华为体验店都能及时有车进店,位置、客流、店面综合条件更好的门店被优先授权。

在交付端,只有AITO问界拥有单独的交付中心,其工作人员均为赛力斯员工,店内只售AITO品牌车型。其他智界、享界等车型,仍会在鸿蒙智行用户中心交付及售后服务。

 

在华为转让“问界”商标之后,有媒体报道,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深度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双方合作的分成模式将发生变化,合作协议会重新签订。

 

据悉,智选模式下,华为与赛力斯等整车生产厂家的利润分成比例约1:9(不包括软硬件采购成本)。如果以56万元的问界M9为例,每卖出一辆车,华为大概可以拿到5.6万元,其中八成是华为渠道的经销费用,约为4.48万元;二成为技术授权费用,约为1.12万元。

 

如果车企自建销售渠道,那么分成比例也向车企倾斜。当下,智界S7交付仅3个月,享界S9还未上市,这两个品牌是否由车企自建销售渠道尚无确切消息。但有媒体报道,奇瑞正在组建新智界销售公司。

 

有观点认为,华为智选模式并不是一个系统稳定的商业模式,本身也是华为凭借强势地位建立的,后续角色应该会随时调整。总之,这是一场华为主导的游戏。 

投入

 

汽车业务,是华为押注的第二增长曲线,最初只奔着“为车企造好车”而来。

 

华为成立车BU之时,正值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第一年。

 

那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海外收入受到的影响,至少在100亿美元左右。

 

那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导入期迈向成长期,产销量超过120万辆。

 

内忧外患下,华为集公司之合力,进军汽车业务,成立了车BU,由王军总体负责,意在将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30多年的技术积累及优势,拓展至智能汽车产业。

 

自成立该业务部以来,华为便重金投入。2021年华为校招中,几百个名额几乎全给了车BU,整个部门迅速扩充至2000人。2020年投入约5亿美元,2021年超过10亿美元,到2022年累计投入30亿美元,研发团队规模达7000人。

 

车BU奠定了华为的Tier1身份,该事业部主导下的HI模式,率先与北汽新能源品牌极狐合作,全栈智驾系统首次上车极狐阿尔法S。王军曾提到,HI模式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为了卖更多的部件。

 

然而,HI模式首战出师不利。首款合作车型极狐阿尔法S HI版月销量仅百辆,这样一来,华为HI模式不仅营收上不去,知名度也打不开。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实车亮相2021上海车展

 

余承东直言车企队友不力,称如果华为只提供技术,并不代表最终的产品能获得商业成功,外观、内饰、产品定义如果不是很有竞争力的话,可能卖不好。

 

因此,由车BU主导的HI模式承受着巨大的盈利压力,连续3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车BU营收为20.77亿元,仅占华为总营收的0.3%;2023年上半年,收入10亿元;2023年全年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8.1%。也就是说,车BU在去年下半年,收入才开始陡然增长。

 

去年下半年,问界新M7改款降价后,一举成为爆款,堪称华为汽车业务转折点。该车拉动鸿蒙智行销量增长,也带动车BU的解决方案同步上车。随着鸿蒙智行旗下的车型增多,搭载车BU软硬件的产品越多,销量越高,车BU的收入越高。

 

2024年前3个月,车BU接近盈亏平衡,4月起开始盈利。据36氪最新报道,上半年车BU的收入达到了100亿元。车BU扭亏为盈,得益于HI模式的经验积累,也离不开智选模式江湖救急。

 

如今,华为推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乾崑,将华为车BU现有技术产品——乾崑智驾、乾崑车云、乾崑车控、鸿蒙座舱等集合到华为乾崑品牌下,将车BU的产品更完善地呈现给车企客户。

 

据晚点报道,车BU副总裁迟林春4月在采访中谈到,三大汽车央企(一汽、东风和长安)、三大地方国企(北汽、上汽和广汽)、四大民企(比亚迪、吉利、长城和奇瑞),还有一些造车新势力,“都用我们的方案”。

 

余承东在15日的直播中说:“在智能驾驶方面,很多人黑我们,但从综合能力来看,我们仍然对得起那4个字。”他意指“遥遥领先”。 

坚守

 

“华为不造车”,5年来华为对此重申数次。

 

外界一直对华为造车存在猜疑,因为对这家著名企业来说造车并不难,正如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曾言“造车是分分钟的事”。

 

“不造车”完全是一种战略选择,华为想做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

 

博世集团是传统汽车时代的零部件的Tier1,2023年销售额达916亿欧元(7213亿人民币),国内车企只有上汽集团以7447亿元的营收高于博世。

 

在智能汽车时代,50%以上的零部件将重构,华为看中的就是这块蛋糕。有业内人士透露,华为HI模式提供给车企的一套智能驾驶系统就要7万元左右,鸿蒙座舱每套价格在1万~2万元,两项合计几乎占到了全车零部件成本的一半。

 

所以,华为曾在汽车业务的探索过程中踌躇过、反复过,但坚持投入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战略没有动摇过。

 

有两个大事件是华为坚定做智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佐证。

 

第一次是华为车BU成立。

 

一切向着做零部件供应商的方向走。华为车BU组建之前,市场部负责人已经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市场调研,预计车BU在8年内会有500亿美元的营收,做到和大陆集团平起平坐。

 

据车BU早期员工回忆,当时团队士气高昂,一边拿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云服务的PPT,去和北汽、广汽等主机厂谈合作;一边考虑有哪些产品可以在2021年落地。

 

徐直军在2021年4月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表示:“即便不做国外市场,中国汽车市场空间有3000万辆,每年每辆车平均获得1万元的收入,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

 

第二次是华为成立“引望”。

 

2023年11月,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的新公司,名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股权比例不超过40%。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华为车BU独立运营的先兆。

长安汽车近日称,与华为的投资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预计不晚于2024年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

 

7月3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透露,如果审批通过,阿维塔也会参与到新合资公司项目中,“由于工作量大、长安汽车属于上市公司,且与华为双方有约定,没有落到签字那天,就还不能说最终确定。”

 

引望是股权多元化的开放平台公司,除长安汽车外,赛力斯也将参与投资。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华为车BU为了追求与车企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相较于采购供应等方式,股权合作是绑定更深的一种做法。

 

华为的初衷是为车企造好车,在进程遇阻后,遂利用自身品牌、渠道、资源优势,先为车企卖好车,并成功解锁一种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也许待时机更成熟,华为将另辟蹊径,更好地践行为车企造好车之初衷。

参考资料:①《华为划“界”,余承东退让?》豹变②《华为不造车往事》晚点Auto 

       原文标题 : 赋能者华为丨新汽车十年 ?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