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918字,阅读时间13分钟
“恍惚间,我都觉得我闯红灯了”,特斯拉车主张林(化名)表示,每次红灯变绿的瞬间,他一脚油门下去窜到好几十米外,再看并排的燃油车,才刚刚起步,一脸坏笑出卖了他的心理活动。
不过,每次他在换电站边上充电时,看着一辆辆的蔚来“换电五分钟,续航五百里”,他就忍不住投去羡慕的目光。后发而先至,这种换电的“科技魔法”让他出现微妙的心理博弈。
这或许就是现实的映照。换电的俯视充电的,纯电的看不上增程的,增程的鄙视插混的,插混的又对燃油车嗤之以鼻。大电池的鄙视小电池的,安全率高的还鄙视起火现象频发的。
然而,当消费者真正踏入这个修罗场,才会发现每一种技术路线的光鲜背后,都藏着意想不到的代价与妥协。
1. 换电模式:效率背后的成本黑洞
提到换电模式,我们消费者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省时高效。
蔚来车主李先生(化名)去年自驾318川藏线时,用手机App规划了一条全程换电的路线:从成都到拉萨,沿途12座换电站覆盖所有关键节点。
在海拔4411米的高尔寺山垭口,他仅用4分钟完成换电,而隔壁的纯电车主正在零下5℃的寒风中等待充电。“那一刻,我觉得换电才是真正的‘新能源完全体’。”他如是说。
截至目前,蔚来在全国高速服务区部署了970座换电站,打通了9纵9横高速充换电网络。以总长3710公里的G15沈海高速为例,蔚来早在2022年6月就已布局了36座换电站,覆盖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8省市,总长3710公里,平均每115公里设置一座换电站。全程换电直达,几乎可以和燃油车的补能效率平起平坐,但智能化驾乘体验却是云泥之别。
图/蔚来换电站布局数据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除了补能效率的绝对碾压外,换电模式在电池健康的终极解法、灵活升级的科技特权和换电充电“双网融合”的韧性等方面,也以颠覆性优势改写着行业规则。
比如用户无需承担电池衰减风险,每一次一键换电都是一块健康的电池。长途出行还能临时升级到150度的超大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而车主只需要支付100元或者150元的租金。当用户驶出城市时,全国高速换电网络提供无缝衔接;当深入偏远地区时,蔚来车型兼容几乎所有的公共充电桩(包括国家电网、特来电等)。
图/蔚来150度电池定价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而不看好换电的消费者则认为,换电终归是过渡补能形式,甚至举例以前的手机也可换电池,但随着超充的普及,换电池早已被时代抛弃。
虽然手机换电和新能源车换电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偷梁换柱之嫌,但充电站对于基建和资金的需求,却是绕不开的难题。还以蔚来为例,截至3月14日,它共有3161座换电站,按每座200万元成本计算,已投入超过63亿。在尚未盈利且还需不断铺量的前提下,这笔费用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2. 纯电阵营:续航标定的谎言与真实世界的鞭打
北京的王女士(化名)曾是坚定的纯电拥护者,她的Model Y标称续航660公里,冬季实际续航却仅380公里。真正击溃她的是某次暴雨夜归:车辆剩余续航120公里,但导航显示最近可用充电站需行驶110公里,全程不敢开空调的她,到家时手脚冰凉。那一刻,她理解了为什么有人宁可选增程。
图/Model Y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事实上,纯电车的困境源于三重矛盾。
实验室与现实的鸿沟:CLTC续航测试包含40%低速工况,而用户实际高速场景占比超60%。第三方测试显示,小鹏G9的CLTC续航达成率仅68%,丰田bZ3在-10℃环境下续航腰斩。
图/小鹏G9冬季续航测试结果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补能网络的参差: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充电桩总数突破1000万根,但快充桩占比不足30%,且故障率高达18%。一位特斯拉车主在G15高速发现,4个服务区中3个都存在充电桩故障问题。
残值跳水的恐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年12月保值率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插电混动、纯电动车型三年保值率分别为45.5%和45.7%,环比均呈不同程度下滑,部分新能源品牌和车型甚至低于40%,较燃油车型保值率(52.0%)差距较大。
图/2024年12月插混-电动车型三年保值率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即便如此,纯电仍在特定场景不可替代。深圳网约车司机张师傅(化名)算过一笔账:他的比亚迪海豹每月电费600元,较燃油车省下2400元油费。“省下的钱足够覆盖残值损失。”这种精打细算,让纯电在运营市场所向披靡。
3. 增程式:伪命题的反杀与隐秘代价
理想L9车主陈先生(化名)自称“实用主义叛徒”。他曾鄙视增程式是“脱裤子放屁”,但一次冬季长途自驾改变了他的认知:零下15℃的黑龙江,纯电车续航缩水至50%,而他的L9用油发电,全程暖风25℃,油耗仅7.2L/100km。“嘴上说环保,身体要诚实。”他自嘲道。
图/理想L9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增程式的崛起,本质是对用户痛点的精准狙击。
首先它无里程焦虑,可油可电,长途用油成本低于燃油车(理想L9馈电油耗7.6L,较同尺寸燃油车低2L)。
其次,它体验趋近纯电,电机直驱的平顺性远超燃油车,且无插混车型的换挡顿挫。
也基于此,增程车也是节能环保车,可以上绿牌车,所以新能源汽车的一系列补贴以及免限行限购等政策,它也适用。同时,它的用车成本也比较友好。比如在西安等油车限行城市,增程式仍享受新能源牌照,不受尾号限行政策限制。
但增程式的代价藏在细节里。
保养成本双杀:既要按电车周期检查三电系统,又要按燃油车标准更换机油机滤,年均保养费比纯电高1200元;
纯电续航鸡肋:标称200km的纯电续航,实际仅够日常通勤两天一充,频繁充放电加速电池衰减;
技术天花板显现:热效率42%的增程器已触及物理极限,在亏电的情况下,有的车型百公里油耗接近10L,就失去了省油的目的,而且低速行驶时,增程器的噪音就是很多车主噩梦的开始。
4. 插混:骑墙派的尴尬与救赎
比亚迪DM-i车主刘女士的日常是:工作日纯电通勤,周末用油跨城出游。她的汉DM-i三年行驶8万公里,油电综合成本0.25元/公里,较纯油车省下3万元。但这类用户的痛点在于:
充电焦虑的变形:标称120km的纯电续航,实际仅够90km,需每天充电。一位上海车主吐槽:“买插混本想省心,结果比纯电还累——纯电一周充两次,插混得天天充。”
图/比亚迪汉DM-i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保值率陷阱:插电混动由于纯电续航里程短,消费者需要经常充电,电池的损坏概率就变大,而当电池健康度跌破80%,二手车商直接拒收。另一方面,插电混动车集成了电动和燃油两套系统,技术复杂,一旦出问题,维修起来可比传统燃油车麻烦多了,而且零部件价格也不菲,着实让人头疼。
技术缝合感:低速用电、高速用油的逻辑看似完美,实则导致动力切换顿挫。一位吉利雷神混动车主描述:“发动机介入时像被人从背后踹了一脚。”
图/吉利雷神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尽管如此,插混仍是政策退潮后的幸存者。一位天津网约车司机选择比亚迪秦PLUS DM-i:“既能用绿牌不限行,又能加油接长途单,比纯电灵活多了。”
5. 燃油车:黄昏武士的倔强反击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下,燃油车并未如预言般迅速消亡。52岁的出租车司机老周,仍坚持用日产轩逸燃油版运营:“充电?换电?我加满油能跑800公里,加油站遍地都是,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干啥?”他的选择代表了一类顽固派——对新技术缺乏信任,对稳定性有极致要求。
图/日产轩逸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燃油车的生存逻辑主要体现在:
补能网络的绝对优势。全国加油站超12万座,遍布城乡角落。一位内蒙古牧民直言:“在草原上,加油站比信号塔还多。”
技术成熟的底气。内燃机发展百年,故障率低至0.2%(新能源车平均1.5%)。某汽车维修店老板透露:“修新能源车要学高压电证,但燃油车师傅闭着眼都能换零件。”
残值稳定性。丰田凯美瑞三年残值率65%,远超同级新能源车型。一位二手车商坦言:“收燃油车像买国债,收益低但稳;收新能源车像炒期货,可能血本无归。”
图/丰田凯美瑞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但燃油车的黄昏已至。
政策绞杀: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中国双积分政策迫使车企减产燃油车。某合资品牌4S店销售称:“厂家给燃油车的提成比新能源低30%,逼我们转型。”
成本劣势:92号油价突破9元/升,95号油价逼近10元,燃油车平均每公里成本达0.7元,是插混车的2.8倍。一位速腾车主算账:“每月油费2500元,一年油费够买一辆老头乐了。”
6. 电池领域的鄙视链,才是最扎心
电池领域的鄙视链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增混车型里的大电池鄙视小电池,一种是安全性高的电池鄙视经常起火的电池品牌。
这两种阶层分化或许会在2025年宁德时代的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全面上车后进一步加剧。据悉,包括吉利、奇瑞、广汽,岚图等在内的车企,将推出近30款增混车型,都会配备骁遥超级增混电池。
增混车型的电池容量长期徘徊在10-20kWh区间,用户常陷入“充电频繁、纯电续航鸡肋”的困境。但搭载宁德时代52.38kWh骁遥电池的领克900,以CLTC纯电续航280公里、综合续航1443公里的数据,直接刷新了增混车的技术上限。
图/领克900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以前用户戏称:“小电池车主不是在充电,就是在找充电桩的路上”“小电池+大油箱设计是燃油车套壳行为艺术”,如今,“大电池+小油箱”让消费者站起来了。
最应该引起消费者重视的还是电池安全问题。国家消防救援局曾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锂电池的热失控不可避免,这与其内部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机制有关。但是,有的电池企业不断创新技术,让单个电芯的失效率为十亿分之一,而大部分的电池企业只能做到百万分之一。
图/新能源火灾的两个矛盾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巨大的差异如实反映在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曾宣称“永不自燃”的某某品牌电动汽车起火,让消费者蒙受财产损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事实上,这已不是鄙视的范畴了。哪个消费者不想在安全的基础上,体验新能源车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呢?
7. 写在最后:当鄙视链成为时代的注脚
所谓的“鄙视”都是每个消费者基于自己用车场景的个人感受态度,虽然不一定让每个人信服,但客观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穿越鄙视链的迷雾,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车型。
当蔚来车主在青藏线上用移动换电站补能,当纯电车主一周充一次电,当理想车主在零下30℃的漠河用增程器续命,当插混车主在三四线城市享受绿牌特权,当燃油车换人不休息,一天赶路上千公里,他们终将明白:新能源世界的终极法则,不是鄙视与对立,而是在混沌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技术路线的优劣,终将被用户体验的颗粒度消解。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换电站与超充桩比邻而居,增程车与纯电车并肩充电,燃油车与氢能车共享加油站——那时,鄙视链的枷锁将自行脱落,留下的只有百花齐放的出行自由。
原文标题 : 新能源车的鄙视链,你在哪个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