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年前,保时捷在中国市场还风光无限,连续8年保持着“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一度占其全球销量的30%。
然而,从去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
2025年,保时捷跌势仍未停止。4月8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保时捷在全球共交付71470辆新车,同比下滑8%。
其中,中国地区交付9471辆,同比下降42%。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首次下滑。
自2021年以9.57万辆的交付量达到顶峰后,该品牌的销量便一路走低,2024年交付量仅为5.69万辆,同比下降28%,中国市场从保时捷全球第一大市场降至第三。
今年第一季度则是延续了这一下滑态势,远超全球市场的跌幅印证着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困境。
尽管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奥博穆(Oliver Blume)此前表示,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但无意加入中国激烈的价格战。
事实上,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价格防线早已崩塌。
难道都是价格战引起保时捷销量崩塌吗?
那就要说到智能化和中国的新能源浪潮了。
当下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期待远超传统豪华标签,而保时捷产品在这方面缺乏竞争力。
与此同时,极氪001 FR、小米SU7 Ultra、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等高性能电车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挤压保时捷的生存空间。众多国内自主品牌不断向上突破,产品和品牌优势逐渐凸显,吸引了原本可能选择保时捷的消费者。
除此之外,保时捷利润优先的经营理念,近两年在华引起了多起“公关事故”。从“转向柱事件”到“12.4万元购保时捷”,再到“”经销商集体一封信”,保时捷均在“傲慢态度”上受到诟病,这与消费者心目中对于高端品牌服务的诉求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保时捷也意识到自己困境了。
最近有消息称,保时捷正与中国智能驾驶公司地平线展开合作,专注在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虽然保时捷官方没有正面回应,但有内部人士透露,或将在上海车展期间公布更多细节。
面对华为、小鹏、理想等角逐技术与产品高点,比亚迪等老牌玩家重构产业逻辑。
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再只看“面子”,而是更看“值不值”。
毕竟谁也不想当“花大钱买智商税”的那个人。
保时捷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仅靠品牌光环已经不够了,真正的竞争力,得回到产品和技术上来。光靠智驾注入感觉改变微乎其微,不知道你认可不认可博主的观点?
原文标题 : 狂降42%,保时捷在中国一季度交付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