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2757字,阅读时间7分钟
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直播中,力挺了长城汽车总裁穆峰的“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表示“长城汽车没有规划增程技术,未来也不可能做增程”。
虽然他没有再强调“增程式技术是落后路线”,但也是给“增程式技术路线之争”火上浇油。
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就公开表达对“打死也不做增程”的看法:“消费者既然选择增程,就有它的合理性,讲这句话就是与市场为敌。”而他自己是搞动力技术出身,讲“打死不做增程”的人不懂技术。
该话题此前也曾引发多次车企高管之间的公开辩论,很多车企评价增程式技术是“落后技术”。但就是这不少人口中的“落后技术”,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加速布局。
车企在发布会上用PPT掐架,消费者在4S店用订单投票。这边销售顾问正眉飞色舞地讲解“可油可电没有续航焦虑”,那边工程师在实验室摔出数据:“高速油耗比燃油车还高15%!”甚至曾经嘲笑增程式是“脱裤子放屁”的欧洲车企,正在把中国品牌的增程方案拆解研究。
这就是中国新能源车市正在上演的魔幻剧情:当增程式车型以每月10万辆的速度吞噬市场,当“落后技术”的骂声与销售捷报齐飞,这个行业突然变得像一场大型真人秀——所有人都知道剧本充满矛盾,却忍不住追更到底。
1. “落后技术”却闷声发大财的悖论
穆峰的强硬表态让长城汽车最近很出圈。实际上,这也不是长城汽车第一次公开对增程式技术的“落后”发表看法了。
长城汽车CGO(当时系魏牌CEO)李瑞峰就曾怒怼华为余承东对增程式的赞美:“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增程式就是落后的,隔行如隔山,别把随性当个性”。
图/李瑞峰微博发文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事实上,增程式技术自呱呱坠地便深陷“技术落后”与“务实选择”的争议漩涡。在理想ONE热卖之后,增程式汽车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一边是部分车企高喊“增程式是落后技术”,另一边却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把增程式捧上神坛。
车企阵营的分化折射出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增程路线之争本质上是技术路线与市场选择的争锋。
技术派认为,增程式是能量转换的低效倒退。大众、长城等车企认为,增程式需经历“油→电→动能”两次能量转换,在中高速工况下效率损失高达15%-20%。大众汽车前高管威德曼更是毫不留情地批评其为“脱裤子放屁”。
图/插混研讨会上威德曼评价增程技术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然而对技术派对立的市场派却认为,增程式是用户体验优先的务实哲学。理想、华为问界等品牌以增程式横扫市场,核心逻辑是“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场景适配。
北上广深的上班族发现,增程式“大电池+小油箱”的组合,几乎完美适配家庭生活场景:工作日纯电通勤每公里成本不到1毛,周末跨省自驾说走就走。长途还不用排队抢充电桩。既能解决纯电续航焦虑,又能更好体验新能源汽车的驾驶乐趣和经济性,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市场派最有力的武器是市场数据:理想L系列月销破3万、问界M7横扫中大型SUV市场、零跑C11增程版把价格打到15万区间……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全年销量突破120万辆,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的3.6%迅速增至2024年的9.1%。
图/问界M7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市场派说,那就抬头看看,连大众、福特这些曾经嗤之以鼻的国际巨头也悄悄研究起了增程方案。
2. 誓死不做,是技术洁癖还是战略阳谋?
在充电基建滞后、电池技术未突破的过渡期,市场派坚定认为增程式是最稳妥的“缝合方案”,它既满足政策对纯电续航的要求,又绕开了续航焦虑。关键是市场的增量数据背后是车企财务报表上的真金白银。
不赞成“打死也不做增程”的深蓝汽车CEO邓承浩也承认增程有缺陷,但他强调:全世界99%的国家都适合推增程。“中国现在的消费者认为,高端玩增程,低端玩混动,中国的道路上跑了小两百万的增程车。再讲‘打死也不做增程’没有意义。”
在同行纷纷拥抱增程技术的大潮中,长城汽车的态度显得格格不入。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长城的李瑞峰曾在回怼余承东时表示“做增程的闷声发大财就好,大嘴何必说出来”。那问题来了——
2024年,长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为22.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主力车型哈弗猛龙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月销量仅4000余台,不及理想L7的十分之一。既然长城也知道做增程的都在闷声发大财,长城为啥“打死也不做”,是和钱过不去?有技术洁癖?还是另有战略上的考量?
图/哈弗猛龙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在长城眼中,增程式就像瑞士军刀——什么都能干,但什么都干不专业。长城对增程式技术的否定,核心源于其技术路径与品牌定位的深度绑定。2025年上海车展开幕首日,长城汽车的媒体采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李瑞峰提到了长城汽车在动力领域的“泛内燃机战略”,既用油,也用电。一方面继续深耕内燃机,一方面把宝压在了自研的全场景高效新能源四驱混动系统。
图/长城新能源四驱混动系统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长城“打死不做增程”的底气和这个混动系统关联颇深。多元化混动技术产品、完整混动生态、围绕场景需求的差异化布局、更符合长城硬派越野的品牌定位,所以,李瑞峰给出了答案:“长城没有必要再去做增程。”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残酷的现实:整个长城集团新能源渗透率仅25%,而押注增程的理想汽车已经突破70%。或许长城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当多数车企在增程式赛道贴身肉搏时,长城悄悄布局了覆盖轿车、SUV、皮卡、重卡的混动体系。这种“全场景覆盖”的野心,长城觉得,增程这个过渡技术无法承载。
3. 你站技术派还是市场派?
在上海车展的新能源展区,两个家庭的对话极具代表性。
试驾过理想L8的夫妻讨论说,工作日纯电够用,周末自驾不焦虑,充电桩普及率提高后增程将更划算。续航1200公里还能外放电,周末带娃露营不用带燃气炉了。
图/理想L8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而隔壁正在研究坦克的越野老炮却嗤之以鼻:“玩沙子时电动机持续高负荷运转,增程器发电根本供不上,去年阿拉善英雄会就有车趴窝了。”
这种认知割裂正在重塑市场格局。城市中产把增程式捧成“全能管家”——工作日用电每公里不到1毛钱,节假日说走就走不用抢充电桩。东北用户却发现冬天增程式的纯电续航直接打七折,频繁充放电导致电池衰减加速。高速路况下,增程式油耗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15%的现象,也让网约车司机直呼“省油不省钱”。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这场技术路线之争像极了手机功能机时代的键盘VS触屏大战。诺基亚坚守物理按键的人性化,苹果用触控交互重新定义了手机。历史没有如果,但市场的选择永远残酷而真实,在充电基建尚未完善、电池技术仍未里程碑突破的过渡期,愿意俯身做“技术缝合怪”的车企,反而最能抓住新能源时代的红利。
至于长城的选择是对是错?当越野老炮们开着坦克冲上好汉坡,当理想车主带着全家穿越318国道,当华为ADS3.0让增程式汽车自己寻找充电桩——技术的胜负,终究要交给每一个方向盘后的笑容来裁决。
图/华为ADS3.0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而这场战争中真正的赢家,或许既不是高举技术大旗的“孤勇者”,也不是疯狂收割市场的“端水大师”,而是那些在展厅里反复对比参数、在试驾路上眉头紧锁、最终用钱包投票的普通人。他们用最原始的生存智慧,给所有车企上了一课:在汽车从机械产品进化为电子消费品的路上,谁把用户当成“人”而不是“数据”,谁才能真正踩中时代的油门。
原文标题 : “长城打死不做增程”VS“讲这话的人不懂技术”,你会选插混还是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