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办法,是收购有生产资质的厂家,再通过产品及生产基地变更来获得新能源车生产资质,比如本文所说的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底的威马,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不仅获得了生产资质,建立了数字化工厂,下线量产车试装车间,虽然说速度可能没有工厂代工那么快,但是在自建工厂的速度,在新势力造车企业中来说,威马确实是比较威猛了!
而威马汽车之所以能这么快下线量产车试装车间,和收购具有生产资质的厂家有离不开的关系。目前威马在温州的工厂已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在2018年1月,威马通过控股中顺汽车的方式,获得汽车生产资质,并将这一资质转移至其温州自建工厂;此前,威马汽车还曾在2017年收购了大连黄海100%的股权。这一系列的收购意图便是为了顺利拿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顺利造车!通过收购的这种方法,来得也是比较快,但相对代工来说,这是比较烧钱的一种做法。
而最后第三种,便是自己独立申请,比如车和家,还有如今在上海开始自建工厂的蔚来。这种独立申请的模式,获得生产资质的速度是比较慢的,而且在申请资质的漫长过程中,很多厂家可能会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很难支撑下去,这也是风险最大的一种。比如车和家,在刚刚宣布与独角兽巨头滴滴成立合资公司后,如今却又曝出SEV项目面临流产。
新能源汽车的准生证难倒多少好汉?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准生证,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领导人有不同的风格。在三种方法的选择中,似乎暗示了不同企业未来的战略走向。如果把代工模式看作是低风险偏好的话,威马应该属于中等风险偏好者,不算过激,但也不保守。而自己独立申请资质,在短期内看来,风险是最高的。虽然说企业能够用不同的办法获得准生的门槛,但对于众多造车新势力来说,获得资格证书,还只是万里长城的第一步!真正地实现量产上市,上市之后如何占领市场,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后续产品如何更新换代,产品阵营如何丰富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是需要长期深入思考的问题。所以,对于造车人来说,哪怕没有找工厂代工,还是睡不着觉!(文/王丽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