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深圳创新密码”:广州融入东岸

港湾商业观察
关注

万庆良主政广州时,我曾在《南方日报》(2013.4)上发表过一篇万字长文:《论广州的战略迷失》,批评广州市经济发展(包括产业及空间)战略不清晰,南沙新区定位有误。当时在广州市引起强烈反响。

广州这样的大区中心城市,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有优势,因而任何一个产业方向都不愿放弃,面面俱到,机会太多,就会错失真正的机会。

深圳就不然,因为自己一开始是一穷二白,所以只能尽可能抓住仅有的机会,所以从1990年代到现在,深圳其实就只锚住了两个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是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核心是金融业),并靠这两个车轮超越了广州居全国城市经济总量第三位。当然深圳现在已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了,也正在犯广州曾经犯过的错误,也自信地以为我在各个产业方向上都有优势,因而啥都想要。

我在本系列里一直在使用的一个概念是:珠江口东岸地区创新网络。检讨广州与这个创新网络的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本系列的第六篇,《“深圳-香港-广州”,全球创新集群第二?》里,我曾涉及到所谓“广深港澳创新走廊”问题。在该文里,我提出,这个概念更多是一种先验性政治主张,并不是一个现实,未来有可能形成,也可能不会形成。

当然,首先得把那个“澳”字去掉,不会有“广深港澳走廊”,隔着海呢。但未来“广深港走廊”是有可能性的,不过不应该叫“广深港创新走廊”,而应该叫“港深穗创新走廊”。

这个概念本就是粤省提出的。

2017年6月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度提出了打造“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概念。半年后的12月25日,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政府首次发布了一个《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将名称“穗莞深”变更成了“广深”,但仍然包含东莞这样一个中间节点在内。按粤省规划,“广深走廊”串联了广州、深圳及东莞,长度约180多公里,构建了“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总覆盖面积超过1.1万平方公里的创新带。

随后,该科技创新走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

粤人总是津津乐道于“广州如何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应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而深圳则有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应该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如是二者有优势互补的便利。但很大程度上,这纯属想当然耳。

广州人难道从来不去思考吗?为何广州拥有全省最好的教育及科研资源,但却没有发展起来科技产业?深圳在完全没有象样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情况下,却发展出全国最强的科技产业?北京市拥有全国最好、甚至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北京的所谓创新科技产业(以互联网为主)和这些大学科研院所有多大关系?

姑且不说,当年法国拥有整个欧洲最多的知识创新和发明,但工业革命却在英国首先爆发。科研和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是两回事。具有强大科研能力未必能够将其产业化,能够建立起最新技术产业的地方未必需要强大的科研能力。所谓“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个伪命题。

除非广州市自认为自己找到了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产业的秘诀,否则就不宜再把自己相对(也就是相对深圳而已)较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当作自己必然会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理由。

所以,当粤省提出广深(及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时,倘若彼仍是建立在虚幻的广州拥有创新基础的认识之上,那就是不切实际的;倘若建立在广州要融入珠江口东岸的创新产业链之中,那才是正确的思路。而后者确实是有可能的。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