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广州从唐宋时期设置市舶使、市舶司开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中国一个主要的对外通商口岸。1757年也即乾隆二十二年朝廷下旨撤销江、浙、闽三处海关,只保留一处粤海关、实施“一口通商”政策之后,直到1842年《南京条约》止,甚至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这奠定了广州作为中国主要的商贸中心城市的文化和经验基础。到如今,大家还基本认为广州的底色是商贸中心。而且广州主城区民间财富的主要来源,商业贸易还是第一大头,包括那个已办了131届的广交会。
新中国后,不再有对外经贸,因此广州已失去了当时中国大陆与上海、天津、武汉并列的繁荣城市之地位,而仅仅是一个南方海疆省份的省会城市而已。且因处于战略前线,国家并不在此布局重大的工业项目,是以改开之前,广州仅有广州钢铁厂(始建于1958年,最高拥有550万吨炼钢能力)、广州造船厂(始建于1954年)、广州氮肥厂、广州汽车厂(仅能生产轻型货车的地方小厂)等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在广东固然算是大企业了,但放到全国除了广船都排不上号。
改开之后,广州并不像深圳、东莞那样依靠港台产业转移迅速建立起工业体系,也不像佛山那样靠民间创业建立起家电、家具、陶瓷等产业网络,广州也吸引了一些外资制造业,但在许多产业皆有零散的分布,唯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除了宝洁之外,也没有特别知名的跨国公司进驻。这种局面直到形成以日资为主导的汽车产业链之后才得以改观。
1997年时,鉴于全国各省都将汽车工业作为本省支柱产业、拚命上汽车项目,形成全国性的重复建设,引起相关重视和批评,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广州标致汽车项目的严重失败,当时的广东省政府明确对外宣示:广东不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而是着力培育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轻纺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此之前的1993年广州汽车开始步入危机。当时,国家计委在上海召开“全国汽车工业支柱产业专项座谈会”,确定了2000年汽车产量300万辆,其中轿车150万辆。
当时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的重点:抓紧“三大”(一汽、二汽、上汽)建设,支持“三小”继续发展,鼓励“两微”加快发展。广汽是“三小”之一。
1998年5月,广州引入本田汽车,双方各占50%股份,合作期为30年。在黄埔和增城各有一个大型工厂,产能合计为48万辆。并同时成立东风本田发动机厂。
第二个进来广州的是日产。
东风集团(二汽)早在1993年就南下广东,准备在深圳设立基地,同时与本田合作在惠州设立东本零部件公司。但最终由于东风选择利用广州已有的一条云豹生产线,而于2003年,与日产设立东风日产合资公司,将2000年注册的风神汽车公司变成合资企业的轿车事业部。2006年东风日产的销量就已超过了20万辆。2003年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落户花都,到2008年落户花都汽车城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了128家,投资总额也超过了150亿元。
2004年9月,由广汽和丰田各占50%股份的广汽丰田成立,丰田还在广州市游说下在穗建立了发动机厂。广汽丰田采取了年产20万辆一步到位的大胆策略。2007年广汽丰田就实现销售超过17万辆。
三大日系汽车带动了1000多家零部件企业业集聚广佛地区,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零部件集群。在此基础上,广汽集团推出了自主品牌广汽传祺,东风集团也在广州推出了东风启辰。
广州市也形成了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东部集群包括黄埔区、增城区,以广汽本田、北汽(广州)等企业为主;南部集群以番禺、南沙为主,有广汽乘用车、广汽丰田企业和广汽番禺汽车城和南沙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北部集群包括花都、从化区,有东风日产、广汽日野、广汽比亚迪等企业,包括花都汽车城、从化明珠工业园。
2002年开始,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广州汽车制造业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6%,首次超过了石油化工制造业,成为广州第一大支柱产业。2007年广汽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元。2017年,广州市汽车产量达到最高点,为310.81万辆(当年全国汽车产业达到峰值3000万辆);2021年,广州市汽车产量为296.64万辆,产值达6119亿元,连续三年为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
目前汽车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30%,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引擎。事实上,从2007年到2021年这十多年时间里,说汽车产业支撑了广州经济增长也不为过。也有人说,过去20年时间里,珠三角的经济繁荣最大功臣,就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一个是深莞惠地区的ICT产业链,另一个就是广州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
由此也可倒推出,当时放弃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决策可能是失误的。汽车是1997-2017年这20年里中国消费增长的主引擎产业之一,怎么能错过这样一个消费龙头呢?而手机则是2000年之后中国也是全球的龙头消费产品,错过这个产业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两大万亿级产业链在近年里出现了往同一个方向融合的趋势。这就是我之前一再说到的IEV(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