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事写的再大一点
不管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差异有多大,车企的想象力都和“量”、“价”挂钩。
市场上对于比亚迪的相当部分质疑聚焦于其中低品牌的定位,缺乏盈利能力,毕竟即使是在当下,比亚迪也并不是一个听上去“有面”的品牌。
同时随着传统燃油车纷纷发力混动,长城的DHT混动、长安的iDD混动的等均显露出相当的市场竞争力,在智能化上保有优势的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也即将下场搏杀,在品牌力相对缺失的情况下,比亚迪能否维持当前的势头还未可知。
广泛的出海布局恰好切中了比亚迪当前的需求。从最近的出海动作来看,当前比亚迪出海的重心有两个,一个是欧洲,一个是东南亚。
先说欧洲。
欧洲是目前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且未来成长空间还很大,理由有两个。
第一,虽然当前欧洲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占到了全世界27.2%,但是渗透率相对较低,仅为18.1%。
其次,欧洲又是全世界能源转型最狂野的地区之一,不仅各国出台法律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今年六月的欧洲会议还通过明确禁售燃油车时间线的禁燃法案。
这无疑为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点燃了氮气加速。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权威数据,2016-2021年的五年间,欧洲电动车销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1%,比中国还高。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欧洲既是世界汽车发源地,也是全球经济最发达、人均收入最高、生活最富裕的区域。根据Adecco的收入监测数据显示,欧盟成员国的平均月收入为2194欧元,按照当下汇率大概为15138人民币。
拿下欧洲也意味着品牌形象的大幅提升。
而当下尽管欧洲的汽车行业高度成熟,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进军欧洲不仅有利于比亚迪提升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同时也让其凭借先进的技术力在定价上取得有更多空间。
比亚迪日前亮相巴黎车展的三款车型:唐、汉、元PLUS(当地车型名为BYD ATTO 3),前两者预售价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1万元),元PLUS预售价为3.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7万元)。
要知道,在国内,他们当中最贵的比亚迪汉顶配也才30万元出头。
再说东南亚。和欧洲一样,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国也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优惠,电动化趋势明显。
不同的是,当下东南亚各国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几乎是空白,这侧面映射了一个全新的由6.6亿人组成的广阔市场。
东南亚还是上游原材料的重要产地,在当地发展新能源产业无疑更能发挥比亚迪的全产业链优势。
因此,对于比亚迪而言,出海无疑有望在“量”、“价”两个层面写出更具想象力的故事。
比亚迪出海,胜算几何?
得益于早先商用车的出海布局,比亚迪本地化运营经验相对丰富,同时相对于其他中国车企,比亚迪规模更大,知名度更高,两者使得比亚迪在渠道、推广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例如比亚迪最近合作的德国汽车租赁公司SIXT就是在大众和比亚迪之间选择了比亚迪。
巴黎车展上,比亚迪和壳牌联合宣布向车主开放在欧洲境内的30万个充电桩使用权,无疑增强了比亚迪的市场竞争力。
在东南亚市场,截至目前,比亚迪汽车在老挝市场保有量超过2000台,比亚迪在老挝纯电动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而根据比亚迪历月公布的销售数据来看,海外销量增速不俗,7、8、9三月销量分别为4026辆、5092辆和7736辆。
但从市场本身来看,出海的道路仍然风险重重。
虽然欧洲市场能获得更高的定价,但市场准入的标准也更高。欧盟WVTA认证标准依照欧盟整车认证框架堪称是全球标准最为严苛的汽车认证体系之一。
这无疑会造成车企们成本的增加。有业内人士表示,相关改装费用或达几千万,需要一定销售规模才能收回成本。
而在欧洲,比亚迪除了需要面对国内同行们的竞争,还要和特斯拉正面碰撞。
今年9月,特斯拉击败大众成为了德国电车销冠。根据伯虎财经了解,特斯拉后驱版Model Y在荷兰的起售价仅为5.39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7万元人民币)。
(图源:网络)
另外一边,由于东南亚的新能源市场暂时处于空白期,许多新能源车企都把东南亚视为必争之地。
除了国内的哪吒、上汽、长城等宣布进军东南亚,韩国的LG能源、现代汽车,日本的日产等都在加速东南亚市场的布局。
而相较于欧洲用户,东南亚的用户毫无疑问是价格敏感型。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总拥有成本(TCO)是东南亚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首要考虑因素,其次才是品牌等。
(图源:网络)
这使得当下东南亚市场已经陷入了价格战当中。上海汽车旗下的“名爵(MG)EP”就降价23%,售价76万泰铢(约合人民币14.43万元)。
因此,对于比亚迪而言,出海的挑战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大的考验在于产能、渠道搭建、品牌塑造和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能力。
从比亚迪自身来看,尽管此次业绩预告十分打眼,却仍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一方面,比亚迪目前面临产能严重不足。根据相关报道,有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在手订单仍有几十万辆,产能是主要瓶颈,要尽快扩大产能、保证交付,同时尽可能注重质的增长。”
某猫投诉平台上,有用户投诉称,比亚迪订车五个月拒不发货。
另一方面,无论是建厂还是布局供应链,都意味支出的扩大。但全产业链布局在为比亚迪带来供应链红利的同时,也使得比亚迪资金链吃紧,今年上半年比亚迪69.3%的资产负债率刷新了过去的记录。由于重资产属性,比亚迪部分长期资产还靠流动负债提供资金来源,长期偿债能力较差。
因此,对于比亚迪而言,出海这件事危机与机遇并存,就看比亚迪如何做好协调了。
参考来源:
1、网易汽车:靠什么先行占领海外市场?比亚迪出海简史
2、第一电动:未雨绸缪正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风险与对策
3、偲睿洞察:跳出内卷,新能源车激战东南亚
4、陆玖商业评论:比亚迪今年最火的车是“过山车”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原文标题 : “销冠”比亚迪,出海吃慢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