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产品到科技产品,汽车产业价值逻辑的一次迭代?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的嬗变,有着深刻的产业原因。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在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车企,可能会更多地去追求科技、硬件公司定位,而非传统的汽车公司定位。
在这背后,不仅是因为制造业的估值成长性偏低,而科技公司的成长性估值更高,也是因为智能科技正在超越传统制造,成为汽车产品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最近十年,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条最大的变数,在于科技不再成为汽车行业的“配角”,而逐渐走到舞台中心。事实上,动力形式的改变,使得汽车产品的差异化体验正在从传统的机械素质,向智能化转变。这些产业端的变化引发了消费端的巨大变化。
过去你买一辆车,可能在乎的是加速性能,操控性能,电动车天然类似中置引擎的结构化特性以及电机强大低扭的物理特点,使得这些传统车辆性能指标不再稀缺。
性能不再是稀缺卖点之后,科技从“配菜”成为了“主菜”。
这也是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2009年成立的Rivian,这些没有“底蕴”的造车品牌能够超越大众丰田、宝马奥迪的重要原因。
你开着奔驰宝马,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二十万买的比亚迪加速性能堪比60万的保时捷,而且智能化体验甚至更胜一筹,你不会心动吗?
这样的认知冲击,是电动汽车市场飞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行业的视角来看,与十年前相比,华系车与欧系、美系、日系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产品定价,而在于综合性能和产品体验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如今提到国产车,也不少人会回答说“觉得蔚小理等新造车看着挺好、内饰不比传统汽车差多少、科技感都不错,长城、比亚迪新能源技术也很强”。
近二十年来,互联网通信技术、智能化交互技术以及AI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使得汽车产品进入一个“工业品”向“科技产品”迭代的阶段。
这是百度、小米造车的机会,也同样是蔚来、小鹏的机会。在这个价值迭代的过程中,关键不仅在于“硬实力”也在于“软实力”。
科技产品,重要的是用户体验,有时候软实力比硬实力更能做出差异化的用户体验。比如智能化交互技术,再比如AI驾驶能力。
很多人把汽车行业与智能手机行业的变革相比,认为新能源汽车也会走上一个相似的道路,但其实两者不是并行关系。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成熟发展,是汽车向科技属性嬗变的一个重要基础。
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为AI技术的诞生和应用提供了最大规模的数据样本,使得AI智能化变得可以真正落地场景。其中最大的落地场景就是汽车。
换言之,未来车企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可能更偏向于AI科技公司的估值,但不同的是,由于汽车产业链庞大,市场规模庞大,估值的数量级可能要远远高出如今的AI科技公司只不过,这个过渡的过程很长,可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
百度、小米等互联网造车其实并不是没有机会,关键在于能否用真正落地的量产交付及时回应外界期待。
今年10月27日,集度ROBO-01探月限定版亮相并公布售价,售价为39.98万元,将在2023年交付;小米方面,预计首款车型将在2024年量产。届时,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值得外界期待。
结语: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汽车领域的“国产替代”永远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丰满故事,但对于故事的主角来说,这却是一场激烈的生死竞赛,每一步棋都要走得谨慎,能犯错的机会并不多。
而这场竞赛中,中国汽车工业,也真正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未来能不能跑出一个世界性的汽车品牌巨头,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标题 : 纳斯达克100风向标:百度向左,Rivian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