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市场的你死我活
如果说混动市场让车企们纷纷变成“敌人”,那增程技术的爱恨情仇则更加精彩。
“增程车用汽油发电比燃油车更省油,大概能省一半的油,能够真正带来能效的提升。”作为问界品牌的第一发言人,余承东在某个论坛会议上公开发言,不仅如此,余承东还直言,“增程车虽然发了电,但是电可以能量回收,就比燃油车效率高很多。”
大嘴一席话一时激起千层浪,首当其冲就惹怒了长城汽车魏牌CEO李瑞峰。而后余承东和李瑞峰的隔空互怼,更将增程这一技术路线推上了热榜。
从来没有一条技术路线如此备受争议,这也令车企们十分头疼,“增程是否有必要存在,增程到底是智商税还是落后技术”等问题盘旋在车企们的头顶。
一方面李想和余承东为增程式疯狂呐喊,另一方面李瑞峰、冯思瀚(原大众中国CEO)疯狂吐槽,如此极端的AB面也实在少有,而即便车企们各执一词,但这并不影响增程车型目前在行业中蒸蒸日上的销量。
今年12月末,理想汽车共交付新车21,233辆,同比增长50.7%,并创下单月最高交付纪录;2022年全年,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为257,334辆。理想L9和理想L8的交付量均超过了10,000辆;问界方面,12月共计交付10,143辆,2022全年累计交付超过7.5万辆。
这样的成绩想必李瑞峰再如何开炮也是无用功。
零跑汽车曾说过,“成立之初我们是专注于做纯电的,但是随着电池整个上游材料的上涨,包括电池成本的上涨,以及用户也反馈纯电还是存在里程焦虑,所以我们在纯电基础上,立项开发了增程。”
回顾历史,其实在国外市场,宝马、奥迪、别克等品牌都曾推出增程式电动车,但都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市场,增程却被带动起来。BC认为这并非偶然,但因为理想、问界等在政策层面、在用户使用习惯以及技术层面等诸多因素的促进下,才让增程有了春天。
不过行业专家也曾指出,增程目前普遍用于中大型车,较难覆盖主流紧凑车型,在紧凑级车型上开发增程技术路线会进一步增加车型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并不利于市场大规模开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理想产品规划负责人张骁曾公开说过,“增程式与纯电动技术有着极强的互补性,二者合力,既能加速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加快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又能提升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从目前新能源汽车竞争上,BC较为认同理想的发展逻辑。如果纯电是不变的终点,那其余的一切存在都将成为途中的风景,至于最后怎么抵达那个终点就各凭本事了。
纯电真能成为终极目标?
因为能源危机,导致欧洲地区电价正在不断上涨,不少纯电车型用户表示,目前充电成本逐渐逼近燃油车。经济学家表示,欧洲电价上涨将会持续数年,这可能会影响欧洲地区的电动化转型进程。
在国内市场,去年8月的一场四川大限电也让世人从侧面了解了更多有关纯电车型的局限性。
消费者对于纯电用车使用问题一直都围绕着续航、充电。现阶段市场选择了多布局基础设施、车企们提高续航能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但遇到类似限电这类极端事件后,依旧无能为力。
而当纯电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不够健全的市场环境也随之体现。
今年以来,纯电动引发的交通事故屡屡发生,自燃、超速、系统失灵、车辆故障等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用户们开始频繁问责车企,外界也有了类似如“产品质量有问题,纯电动汽车就是玩具”等对其不友好的声音。
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芯片短缺、补贴退坡等因素,新能源汽车掀起涨价潮。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底至今,已有至少16家新能源车企宣布调价,涵盖10万元以下至30万元以上主流购车区间,其中绝大部分是纯电动汽车。
据媒体报道,10万元以下车型上调幅度较高,平均涨价高达4,800元左右。欧拉黑猫、白猫、长安奔奔国民版低配置车型等性价比较高的纯电动小车,干脆暂停接单。
交付难也是消费者迟疑的原因之一。比亚迪、广汽埃安、吉利几何等品牌的热门车型提车周期均超过3个月,小鹏P5的提车周期超过4个月,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车型提车周期均长达12-16周。
不过正如上文所分析的,不管是哪条技术线路,都有机会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国家战略层面也鼓励多种技术路线的并行发展。而在同一种技术路线上,各大厂家也存在的差异化理解,能够实现战略互补的良好发展。
新的一年里,包括钠离子电池、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多条技术路线也有望继续迭代升级,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前行,并进而拉动整个产业链,成为国内汽车发展的内生动力。
老人家常说,“方法总比困难多”,所以我们还在不断努力脚踏实地的加速快跑。而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关技术路线的争议也将被印刻在2022年的时间洪流里,往后回忆起来时还能随机抽出一页,再慢慢回味。
-END-
原文标题 : 印记2022 | 多动力路线并举,谁能赢得终局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