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威马不“威”、好牌打坏
上市非万能
重回主场要迈多少坎儿?
不算苛求了。
作为造车新势力“四小龙”,2015年成立的威马汽车,是造车新势力中最早拥有生产基地、并最早实现量产交付的企业。
2018年实现量产交付后,威马汽车销量逐渐攀升。2019年至2021年销量分别为12799辆、21937辆和44152辆。
2021年威马W6上市,被威马誉为“国内首款量产车型中具备无人驾驶功能的智能电动车型”。甚至借此喊出要和 " 蔚小理 " 抢夺新势力第一梯队。
如今物是人非,威马不“威”,全然不复当年之勇。一手好牌打的稀碎,着实让人惋惜。
据正观新闻,威马销量“最好成绩”停留在2021年12月的5062辆,进入2022年鲜有超5000辆的月销。
当然,成功上市或能让威马重振旗鼓。只是品牌重回主流赛道,资本远非万能药,要过的坎儿还有很多。
首先是战略,威马未形成鲜明的品牌标签,消费者缺乏印象深刻的产品记忆点。
起初,威马主攻中低端细分市场,旗下 EX5 等车型被定位为“电动车市场的‘大众’”,言下之意是即中国市场电动车 “普及者”。
遗憾的是,鉴于当时新能源车市渗透率不高,电池容量表现普遍不足,加上 15-20 万元的价格还和不少传统燃油车型重合,威马未能突显产品优势进而阻止了快速起量。
反观同时期的 " 蔚小理 ",凭借近 30 万元起步车型较短时间就取得了突破;另一厢,哪吒和零跑则以 "10 万内代步小车 " ,迅速收获大量下沉用户认可。相比之下,威马是否有些高不成低不就?
从产品布局来看,E.5、EX5 和 W6 的售价范围基本仍在 15-25 万元,单车均价 17 万元左右,这也是燃油车传统主场。更深一度,类似 " 品牌或产品不够高级 " 的印象一旦固化,对威马高端市场冲击也是一阻碍,毕竟新四化的下半场、伴随补贴退潮,高端化已是大势所向。
再说营销,蔚来服务理念上始终深度捆绑着用户,小鹏则以技术玩家的形象深入人心,理想更以 " 奶爸车 " 塑造了亲民高端形象,AITO 问界依托华为玩起酷炫智能体验。相比之下,威马过于常规,缺乏鲜明标签。
其次,往期一些品控瑕疵也是极大伤害。
伴随量产交付,质量问题逐渐显现。2020年9月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威马至少发生9起自燃事故,严重打击了品牌形象,影响了一些潜在消费选择。
如2020年10月,威马汽车在福建、北京等地接连发生自燃事件,随后威马进行了召回。然召回似乎并没完全解决隐患,2021年12月威马又在河南郑州、海南三亚、海口等地,4天发生3起自燃事故。其中两起车辆处于停止状态。2022年4月,海口一辆威马EX5发生自燃。
除了自燃烦恼,还有“锁电门”风波。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2年初,有威马车主称,威马为掩盖电池可能自燃的安全缺陷,通过邀请客户回店保养,未告知用户情况下对电池进行锁电,导致实际续航里程严重缩水。有600多名车主已投诉长达7个月,威马方面迟迟未予解决,车主联名发律师函维权。
而在媒体报道后,威马汽车方面却通过远程OTA静默升级,于半夜批量更改或删除用户车机数据,制造出解锁假象,但实际续航并未提升。
以上种种,肯定不是销量拉升的加分项。
说千道万,产品体验为王,口碑是车企发展乃至生存的根本。一旦丢失往往让车企陷入销量下降、推新力不足、业绩下滑、影响品控打磨、研发提升的恶性循环,颓势也就在情理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蔚小理纷纷开启组织运营架构大调整,车型升级新品频亮相的大背景下,威马没有推出一款新车,原本计划下半年推出的M7也未现身!
04
研发几多差距 旧疾新患
主动权在哪?
追其根本,研发不得不说。
2019、2020、2021年,威马研发费为8.93亿元、9.92亿元、9.81亿元。远逊于营收增速,占相应期间总收入的50.7%、37.1%及20.7%,占比持续下降。
竞品对比更显羸弱,2021年蔚来研发费为45.9亿元,同比增长84.6%;理想为32.9亿元,增加198.8%;小鹏41.1亿元,增长138.4%。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好产品基础是研发,尤其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造车领域。威马研发如此不温不火,或许也注定了产品缺失新意、缺乏战力。
由此可见,威马汽车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即使上市成功,也只是缓解威马眼下财务危机,并不能根除症结弊病,要想真正渡劫,需跨过的坎儿还有很多。
不得不再快些、精准些了。
一日千里的市场环境,没有给威马留下多少喘息机会。君不见,新能源的咄咄升级大潮、洗牌大潮正奔涌而来。
2023年伊始,市场风云突变。伴随补贴政策退场,就在比亚迪、广汽埃安刚刚上调售价后,特斯拉却再掀价格战,五款车型均降至历史最低价。
申港证券研究报告称,以价换量和提升产品竞争力成为特斯拉的选择。凭借先发规模优势,其汽车毛利率约27%,降价后仍有盈利空间。故有底气逆势降价、抢占市场份额,其他车企被迫应战,必然加剧行业洗牌。
另一面,芯片短缺、动力电池原材价上涨压力仍在。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副总经理席忠民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600万辆以上,但企业仍未盈利,主因是原材料成本高涨,碳酸锂价格从5万元/吨一度涨到60万元/吨,芯片短缺造成芯片价格上涨10%至40%,还有其他因素造成的供应短缺问题,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挑战。
换言之,行业已进入拼产业链供应链把控、拼规模效应、拼精细化运营、拼特色创新力的更高阶竞争期,生存发展难度持续加大。
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2023年国内将有超100款新能源汽车上市,市场竞争烈度会超过以往,新势力格局和座次还将迎来数轮冲击和改变。
旧疾未除又添新患,困于生死局的威马可谓雪上加霜。
由此再看借壳上市后,沈晖那句“活着,像牲口一样的活着。”以及近日的降薪裁员传闻, 是否也就不显得那么矫情、不近人情了呢?
只是,光靠忍耐、蛰伏还是不够的。兜兜转转7年,从一手王炸好牌,到如今的生死渡劫,威马沈晖该有哪些反思?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的分析一针见血:“比亚迪有刀片电池技术,特斯拉推出了4680无极耳电池,这才是核心技术。面对供应链掣肘,国产新势力们更需要拿出颠覆性创新,把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中。
那么,威马的主动权在哪里?
05
威马、沈晖沉浮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其实,也不是毫无希望。
遥想“Apollo出行”公告前,裁员降薪、拖欠供应商货款、流动资金冻结、诉讼频发......一波波利空来袭,让威马早被一些舆论判了“死刑”。
但短短几个月,威马汽车却奇迹般扭转败局,竟在如此低迷的资本环境下再次布局上市。
这些都离不开对商业有超强敏感度、且资源丰富的操盘手——沈晖。
公开信息显示,沈晖曾获美国哈佛商学院AMP学位,在工程、汽车零部件及汽车业拥有超20年经验。2009年加入吉利,曾率领团队完成收购沃尔沃,创下中国汽车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
应该说,在一众新造车势力中,沈晖是根正苗红的“车圈人”、且颇具行业威望,这也是诸多机构投钱、威马早期跻身资本香饽饽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新能源混沌初开时,威马是造车新势力中最早自建工厂的。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拿地盖厂、收购汽车生产牌照等关键环节,沈晖个人资源和影响力功不可没。由此,威马、沈晖被寄厚望。
无奈,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手好牌如今打烂,实在是让不少投资者错付了。
沈老板还有反转逆袭可能么?又靠啥呢?
面对上游原材价格上涨,沈晖曾说,“离用户越近的企业亏得越厉害”;而面对新造车势力的“唯销量论”,沈晖称“新势力销量榜就像是看亏损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是否“碰瓷”或“博眼球”,仁者见仁不做评价。
可从后续的销量收缩、终端加价、裁员降薪等一系列动作看,威马似乎确实离用户市场的距离在拉长。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说千道万,一家车企想持续活下去、活更好,收缩不是长计,最终还是要靠用户、靠规模效应。口嗨解决不了困境,做企业还是实力说话。
目下观,纵横汽车江湖数十载的沈晖,或正经历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一段时期。虽说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可市场信心、预期也是有限度的。能否挺过去?靠啥挺过去?还有多少反转大招、底牌。
天助自助者,然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本文为铑财原创
原文标题 : 再传降薪 威马汽车“生死局”上市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