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的成绩,不值得骄傲
与现代汽车集团在全球市场的蒸蒸日上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现代和起亚在中国的颓势。
2022年,是现代汽车在华合资公司北京现代市场销量连续下跌的第六个年头。虽然北京现代没有发布全年的销量,但数据显示,现代汽车品牌去年在华总销量为25.4万辆,相比2021年又出现了大幅下跌。
另一边,起亚的情况也没有什么不同。2021年,起亚在华销量仅为16.3万辆,去年,起亚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跌破了10万辆大关,市场份额更是一落千丈。
考虑到,中国乘用车市场在2022年达到了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的产销量,起亚和现代的销量加起来,不及总市场份额的2%。在一片“涨升”的成绩单中,中国市场的表现恐怕已经成为了现代汽车集团的一个痛点。
为此,从2017年开始,现代汽车集团的业绩报告在讨论全球销量的时候,都会单独列出除去中国市场的全球销量表现及同比变化。
毫无疑问,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对于现代汽车集团在全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销量增长的表现来看,似乎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边界。2022年,除中国市场外,现代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4.2%,而如果将中国市场囊括其中,则仅增长1.4%。
虽然,将中国市场的销量纳入其中与否,只是一个“算数小游戏”。但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实则是一个个压力的堆积。现代汽车曾表示,2022年四季度,全球工厂除中国外产能利用率较上一季度上升7.6个百分点至96.8%。而在中国,继2021年位于顺义的工厂卖给理想后,2022年重庆工厂也已停产。
细细推敲,现代和起亚在中国和欧美市场表现的分化,显然与市场环境的差异不无关系。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剂是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过688万辆,同比增长达到93.4%,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已经让燃油车市场的规模出现明显萎缩。
相较而言,虽然现代汽车的全新纯电动车型IONIQ 5和IONIQ6在2022年全球销量合计超过10万辆,而起亚EV6的全球销量也将近8万辆。但这几款纯电动车型,到现在也还没有进入国内市场,目前两个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混动、纯电动车型毫无存在之感,年销更不足千辆。
因此,现代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也在加速新能源产品的布局。北京现代将逐步实现48V轻混和全混在中高级轿车和SUV车型上的全面适用,并实现全系20%产品为纯电车型的布局计划。除此之外,北京现代也将依靠现代汽车电动化领域的最新成果E-GMP平台进一步深化电动汽车领域发展,基于该平台打造的IONIQ 5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引入中国市场。
诚然,中国市场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成为全球最为竞争激烈的主要市场。一方面,中国市场的体量过于庞大,新能源的占比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中国新势力品牌在新能源车型的定义和设计上变得越来越“卷”。这无疑让已经在电动化领域布局较晚的现代汽车集团感受到压力。
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如果将中国市场避而不谈,则很难理解和明白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又该何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呢?
在如今的中国品牌阵营中,比亚迪可以做到“油电同价”,蔚小理在不断突破产品的定义,吉利、长安等则正在用新能源产品冲击高端市场。当这些头部品牌开始在海外市场大举进军,与现代和起亚进行短兵相接时,必将遇到新的市场难题,将让两家韩系品牌更加被动。
俄罗斯就是例证之一。现代和起亚曾是俄罗斯市占率第一的车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去年销量跌幅近6成,份额由28.3%降至11.2%,取而代之的则是中国品牌的崛起。2022年,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销量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从年初的9%增长到年底的37%。
曾经,现代和起亚以极强的性价比为标签,在中国市场迅速积累市场和口碑。随着自主品牌的快速进步,让这俩家韩系品牌陷入了一种发展怪圈,产品和市场节奏似乎总是脱节,包括捷尼赛思在内,现代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动作似乎慢了半拍,尤其在电动化方面。
但显而易见的是,越是处于逆境之中,越不能轻易放弃,对此现代汽车集团也在努力。在2023年的销量预期中,现代预计将增长9.6%达432万辆,中国市场同比增长20.5%达30.6万辆,也是期望增幅最高的地区。
起亚方面同样也期待中国市场的大幅改善,预计2023年销量同比提升近80%达到17万辆。起亚全新K3已经上市,吹响了反击的号角。而按照按计划,起亚还将在6月及11月发布两款纯电车型,重整一二线城市销售网络,并通过扩大出口量充分利用中国工厂闲置产能。
如今,对于现代和起亚而言,中国市场似乎已经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环,也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更加重要。更紧迫的问题是,面对电动化转型,需要更加全身心的投入,这很显然将会影响到能否让其在中国市场重振旗鼓。往大了说,这对于全球目标的实现,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原文标题 : 全球第三的现代,更需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