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傍上“比亚迪”这个大款,发不出工资的威马可以化险为夷吗?

91che
关注

比亚迪或许才是威马的真命天子

与威马一样,APOLLO出行的处境也不乐观,亏损多年以后,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十二个月才实现扭亏为盈,营收为6.90亿港元,同比增长30.53%;净利润3782万港元,同比增长110.82%。

疲于造车建厂的威马2019年至2021年三年累计亏损达174.35亿元,双方的战略合并也许只是短期内的报团取暖,却无法取得负负得正的效果。

因为两者都没有足够的品牌辨识度,尽管APOLLO智慧出行早在2002年便成立,但提到APOLLO,外界却总想起百度的自动驾驶,实在令人尴尬。同时,APOLLO出行也并没有按照计划给威马“打钱”。

1月12日,APOLLO出行宣布拟以20.2亿美元收购威马。按照计划,这笔融资在2月份就应到账,然而3月已过半,20亿美元却未见踪影。如此看来,威马必须放弃幻想,另谋“稻草”。

放眼整个乘用车市场,比亚迪、一汽大众、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上汽大众位于TOP5的位置,要说这几个里面谁最有可能救威马,当属比亚迪了。

首先,可以排除与威马有过不愉快的吉利,而合资成立的一汽大众有数个高端品牌做支撑,整个品牌调性与威马并不合。至于长安汽车和上汽大众,虽然既生产新能源车又生产燃油车,但目前仍以燃油车为主,这一基因短期内不会轻易改变。

那么,为什么比亚迪最有可能救威马呢?

从比亚迪的角度看,它急需一个新能源品牌来填补智能短板。比亚迪的销量自然是取得了断层TOP1的位置,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799947辆,远超特斯拉中国。尽管如此,智能化却一直是比亚迪的软肋,“蔚小理”早已交出明确的自研成果,而比亚迪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仍未推出。

这种情况下,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继续补齐智能化缺口成为阶段目标,而威马有过这种潜力。威马的首款产品EX5采用了智能化车机系统,凭借智能化及创造性的交互体验,该产品表现曾获得一致好评。作为国内第一批做车联网系统的品牌,威马曾向外界展现它在智能化上的实力,只不过后来由于战略失误已无力发挥作用。

沈晖在反思中指出,“威马的智能化,长期来看,并没有成为核心差异化优势。智能化其实是不断地给用户提供新的东西,最好是用户愿意付钱去使用,那才是真正证明智能化满足了用户刚需。”

可见,“悬崖勒马”的沈晖也希望威马可以找回智能化初心。此外,他在反思中认识到,“威马一上来就希望造的车所有人都喜欢,希望成为大众、丰田,但仔细看,这些品牌的车都比较大众化,相对比较平庸”,重新打造品牌特色是威马求生的另一关键点。

恰恰比亚迪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组织变革,着力推行汽车品牌独立运营。据了解,今年以来比亚迪调整了研发核心部门工程院,目前,工程院正计划成立多个新能源车品牌研究院,包括王朝研究院、海洋研究院、腾势研究院等。

所有品牌都会成立一个品牌研究院,这意味着如果比亚迪收购威马,威马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品牌,同时在各品牌之间相互竞争的影响下,不断加强自己的品牌辨识度。

当然,不论是重拾智能化还是重塑产品特色,威马都缺钱,而比亚迪却有钱。2022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净利润93亿元,同比大增281%。两者结合是soulmate般地各取所需,比亚迪用钱给威马发挥空间,而威马用厂子给比亚迪智能研发的环境。

虽然温州和黄冈工厂在威马的产能利用率不过12%,但已经拥有了完全自有、高度数字化与自动化的生产能力,只是尚未“物尽其用”。对于比亚迪来说,这产能25万辆的智能制造基地却可以大有利用空间,盘活资产和推进研发双管齐下。

这么看来,比亚迪与威马联姻是一场双向奔赴,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傍大款”的威马也并非徒有虚表,起码从汽车质量来看,它甚至超过小鹏和理想,与广汽埃安的亲儿子合创持平。如果比亚迪成功收购威马,说不定还能为其与广汽集团的竞争中再添把火。

断臂方能求生,如今的威马急需择良木而栖,市场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如果傍上“比亚迪”这个大款,发不出工资的威马可以化险为夷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