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命题找对思路也是真命题
纵观全球汽车市场,和多年来汽车发展的经验,多品牌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甚至更多人认为,多品牌战略,对汽车品牌来说,是一道伪命题。
从奔驰、大众或者丰田等全球巨头,以及汽车公司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汽车品牌的打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美国市场从多个品牌到最终三大汽车集团的故事,告诉外界,当市场竞争进入到成熟时刻,最终能够活下来的车企和品牌并不多。
确实,和传统衣、食和生活及电子消费品不一样的是,汽车是仅次于房子的大宗消费品,购买决策长,消费频次低,品牌的信任度对消费购买影响极大,这也就意味着对品牌的投入是一个持续性和长久性的积累过程。
所以绝大多数身经百战的汽车集团,并不会贸然启用一个全新的品牌和名字,他们讲究的是迭代和传承,就像数以千万计的高尔夫和卡罗拉一样,这些名字代表的是经典,是汽车品牌珍贵的资产。
当汽车进入到新时代,当智能和电动赋予了汽车更多的场景和体验,尝鲜和认知的升级,新奇的世界,理所当然地推动着品牌和消费者,实现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分割。就像很多品牌推出新车就启用一个新名字,背后的根源在于,让外界知道,这款车和之前的完全不同,必须一改消费者对过去产品的刻板印象。
于是乎,不断的新车型名字,不断的新汽车品牌的出现,对于处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品牌和中国市场来说,他们没有奔驰、丰田那样深厚的品牌包袱,相对于后者已经投入了上百年,中国品牌在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新的机会和可能。一群马赛跑,终有名次和冠军出现。
所以,多品牌战略放在新时代下,似乎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不是洪水猛兽,时代之变,面对多品牌战略的探索,中国品牌和中国车企,拥有比历史悠久的跨国汽车集团更具有收放自如的权利。
但是无数的案例和实践也证明,并非所有车企和品牌都适合多品牌战略,观致的失败和领克的成功,星途的不温不火和坦克的品类品牌的独特,就足以说明问题和差距,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而这一切都是需要建立在外界对这个公司整体的认可之上。就像外界认为吉利造领克,是因为有沃尔沃技术的加持,没有吉利3.0时代的进步,就不会有领克的进一步向上;长城造坦克是因为有多年越野基因的沉淀,没有H6系列众多用户的肯定,就不会出现魏牌和坦克一下一上不同的路径;比亚迪F和仰望的诞生,如果没有多年深厚的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等新能源技术沉淀,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被消费者关注。
还有对多品牌的定义,以及各个品牌之间定位、人群、售价等方面的差异化设置,如果1+1≤1,那注定这家企业的多品牌战略将走向穷途末路。很多时候,看见别人或成功或失败,并不会那么深刻,而只有自己真正感受过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楚,才知道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适不适合走。
所以吉利和长安以序列定义新能源分支,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为了长远的未来留下后路,否则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领克未来全面新能源化之后,是否和极氪形成冲突?长安启源在新能源赛道上,是否又会给深蓝带去一定的分食和阻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若干年之后,汽车市场高度集中化,品牌必然回归,那时留下来的,一定是最珍贵的母品牌。
恰巧是残忍的市场竞争,让他们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眼前活下来的难题,这时的多品牌,或许仅仅是一项生存技能而已。
原文标题 : 多品牌,不是谁都行!| 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