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日产式微,刘新宇压力山大

车门视车
关注

4月26日,东风日产的营销体系的一次重大人事调整引发了坊间的关注。

据最新人事任命公告显示,辛宇因任职到期,不再担任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英菲尼迪事业总部总部长。刘新宇担任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藤木稔大任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英菲尼迪事业总部总部长。

在这个节骨眼上,东风日产的换将不免引发了坊间的猜测。辛宇的任期届满顺理成章,但其接任者刘新宇则担负着较大的压力,甚至将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因为,但近几年不断下滑的销量成了无法辩驳的事实。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东风日产累计销量仅为89.8万辆,同比降幅高达20.9%。这个成绩,不只是终结了东风日产连续七年百万销量的好成绩,首次跌破百万辆大关;还是去年所有日系车企中乃至主流合资车企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车企。2023年一季度,东风日产的销量更是跌到仅15.1万辆,同比下滑了37.4%。对于想在今年重回百万阵营的东风日产而言,现在的情况并不理想。

可以肯定的是,接任辛宇的刘新宇将成为东风日产提振销量的关键人物。公开资料显示,刘新宇曾经在上汽大众供应链和采购部门担任各种管理职位,后又担任上汽大众斯柯达品牌业务执行董事,负责销售、品牌和营销、网络开发和售后。2020年3月,刘新宇被任命为MG法国公司首席执行官。2022年3月,刘新宇接替Matt Lei担任MG欧洲公司首席执行官。值得一提的是,刘新宇任期内,2022年名爵在欧洲的销量达到了11.3万辆,同比增长翻两倍,销量增幅仅次于特斯拉。

坊间有专业人士分析,刘新宇在上汽体系内工作的二十年里,工作内容涉及了供应链管理、市场销售和海外业务,算是一位经验丰富、有一定成绩的管理者,且又与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总公司的岗位需求相契合。或许,这就是东风日产选择刘新宇的原因。只不过,刘新宇能否带领东风日产走出困境,我们得来客观看待。虽然在他任期内,名爵在欧洲的销量实现了翻倍增长,但这与名爵本身的品牌历史和品牌影响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毕竟,名爵最早是诞生于英国伦敦、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英伦品牌,本就在欧洲市场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而且,每个地域的市场都具有自己的市场特殊性,受到历史、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大众喜好、需求和市场环境各有千秋。因此,刘新宇和名爵在欧洲市场的成果无法直接复刻到东风日产和中国市场,在欧洲的成功也不能证明刘新宇在中国就能获得成功。由于销量远不及预期,日产中国已不再对外公布具体车型具体销量。但最新的新车交强险上险量数据显示,今年1-2月,轩逸销量49676辆同比下滑三成;逍客同比下滑47.98%至14588辆;而天籁仅售出8473辆,同比下滑了68.19%。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曾经的“日系SUV三杰”之一、月销量近2万辆的的奇骏,如今的单月销量已经掉到了三位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迎来结构性的变化。新能源车日渐火爆,传统燃油车渐渐失去了青睐。在这一过程中,东风日产受到的影响比本田和丰田的合资公司更大。要知道,轩逸虽主打便宜实惠,但和比亚迪秦相比就不够香了。虽然比亚迪秦的售价比轩逸高几万块钱,但是这些差价比亚迪秦能从油钱中省出来。一旁的天籁和逍客也毫不例外,同样受到了国产自主品牌新能源的冲击和挑战,性价比难于竞品相比。

如果说,主销车型的销量下滑,给东风日产的未来发展覆盖上一层又一层的阴云。那么,三缸机奇峻的失利就是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日产失去了市场也失去了人心。正当日产与自己较劲的时候,它的竞争对手已蜂拥而至。以比亚迪为首的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们,不断侵蚀着几近饱和的中国车市中这些传统合资车企的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产品、智能网联技术及产业链等方面,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并通过高性价比、高产品力的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反观日产,遗在新能源汽车的潮流下,东风日产已经遗憾掉队。无论是VC-Turbo超变擎还是e-Power电驱,在各种高科技、新技术的裹挟下,很难与一线自主品牌相较高下,存在感愈发变得微弱。

不仅电动化步伐缓慢,产品矩阵单一、缺乏突出卖点和爆款车型也都是东风日产在新能源市场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唯一一款纯电车型——艾睿雅,迟迟未能帮助东风日产将局面打开,销量从未上到过四位数。补贴降价6万元后,销量才在今年3月达到329台。无论是车身尺寸、续航表现,还是内饰装修、智能化,艾睿雅的表现都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而这在内卷严重的中国车市显然不够看。毕竟在中国,30万级的电车可选择的太多了,ARIYA艾睿雅的设计、配置、智能化甚至三电技术都没有绝对竞争力。

燃油车式微,电动车还未起势。显然,目前的东风日产就像一艘逆风船。任何舵手都将面临很大挑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原文标题 : 东风日产式微 刘新宇压力山大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