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科牵手英伟达,高通的舒服日子到头了

C次元
关注

作者丨邓勇拓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致

联发科牵手英伟达,颇有些“吴蜀联盟共克曹魏”之势。

芯片是不是8155?每当有人说起新车的智能化配置,这似乎成为了一个评判标准。在各大车企的追捧下,高通8155芯片好像成为了另外一种“高端”的象征。

显然,8155的“魅力”让无数人深刻领悟,以至于像极氪001、福特电马这些车型,等不到年终改款就在一片“呼声”中为用户免费升级了8155芯片。

甚至,坊间已经开始流传一句话:能打败8155芯片的,只有下一个高通(8295)。

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积累,“独霸”车圈的高通,真的没有人能撼动其地位吗?现在,有人坐不住了。

日前,联发科和英伟达宣布将在智能座舱进行合作,将共同为未来运算密集型的软体定义汽车提供独特性的平台,为汽车市场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通过此次合作,联发科将开发集成英伟达GPU芯粒(chiplet)的汽车SoC,搭载英伟达AI和图形计算IP。

据悉,此次合作是由英伟达执行官黄仁勋率先提出,双方将充分融合两家公司汽车产品组合的优势,未来有望将合作范围扩展到更多领域,覆盖从豪华到主流的所有汽车细分市场。

01

联盟共克“曹魏”

其实,不论是高通还是联发科和英伟达都只是智能座舱的“新人”,在过去更长的时间中,汽车座舱方面的软硬件一直都是由传统的汽车供应商,也就是业内常说的Trei 1来提供的。但是随着汽车智能化的转型和芯片慌的影响,传统的供应链关系正在被重新组合。

在智能座舱芯片的竞争,主要有两大势力:其一,传统的汽车芯片供应商,如恩智浦(i.MX系列)、瑞萨(R系列)、德州仪器(Jacinto系列)和意法半导体(Accordo系列);其二,便是高通一样的消费级芯片供应商,如英特尔、谷歌、三星、华为、联发科、英伟达等。

往往,在过去数年的汽车芯片供应中,传统的恩智浦、瑞萨和德州仪器一直占据着主要的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更多的只是MCU芯片,这种芯片做够支撑起液晶仪表,广播音乐等座舱功能,并且所需要的算力非常小功耗也非常低,供应商更多的考虑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当汽车市场逐渐由电动化向智能化过渡,从驾驶座舱到智能空间,“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愈发深入,汽车座舱已然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汽车座舱也迎来了智能化的革命。

在汽车的智能座舱中,核心的座舱芯片是实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后视镜、HUD抬头显示系统、全液晶仪表、车联网系统、车内乘员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功能的基石。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座舱芯片已经历了从MCU(微控制器)向SoC(系统级芯片)进化的过程。

同时,汽车座舱内的应用正和手机越来越像,包括触控、语音、手势交互等多种人机交互的方式,让高算力SoC芯片正在成为新一代智能汽车的刚需。

在这样的影响下,消费电子芯片厂商纷纷入局汽车芯片领域。初期,这些厂商的进展并不顺利,而高通在2014年就率先进入了车机芯片领域,发布了第一代车机芯片602A。2016年,高通发布采用14nm工艺的第二代座舱芯片骁龙820A,成功与小鹏、理想、本田、奥迪、福特等车企达成合作。

2019年,高通发布第三代智能座舱芯片8155,采用全球首款7nm制程,一经问世便被称为“车规级芯片天花板”,也成为衡量一款智能车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尺。品牌旗舰车型均以搭载高通8155做为核心卖点,高通也因此被捧上神坛。

高通出现在座舱芯片领域后,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2015年瑞萨、恩智浦合计占据整个车机芯片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其中瑞萨在驾驶舱、仪表份额达到47%、44%。

但是到了2021年,高通凭借着8155芯片的大规模上车,一下获得了座舱芯片市场80%的份额,2022年更是占据了国内90%的智能座舱市场。

毫无疑问,在智能座舱芯片领域,高通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经过市场选择之后,却笑到了最后,成就了其高端市场“垄断者”的地位。现在,被高通“压着打”的联发科,想打响名堂,牵手英伟达或许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还亲自到场为联发科助阵,大有吴蜀联盟共克曹魏之势。从联发科、英伟达公布的合作方案来看,双方将全面进军智能座舱芯片、车规SoC等领域,相当于直接杀入高通腹地。

02

“苦”高通久已,联发科抢占蓝海

几乎与联发科和英伟达官宣合作的同时,高通举办了首届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大秀了一波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展成果。根据高通官方称,骁龙数字底盘已赋能全球超过2.5亿辆汽车,汽车业务订单总估值超过300亿美元。

同时,高通更借这一次机会更展现了其宏大的野心,不只停留在智能座舱领域,更将覆盖智能网联汽车所需的几乎全部技术,成为更加全面的软硬件汽车供应商。

随着智能座舱的普及将传统汽车芯片厂从中心位置逐步拉到了边缘,甚至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已经毫无招架之力。但是,当高通从这场变更中获取了最大的胜利后,与之几乎同时进入智能座舱的联发科却没能赢得更大的好处。

可以说,在消费电子领域和高通打了数年的联发科,一直被高通压着一头,无论是在手机芯片还是转型到车机芯片,市场占有率总是比不过高通。仿佛如同大汉皇叔刘备创业初期一样,败多胜少,甚至长期“寄人篱下”。

在转战智能座舱芯片之后,虽然和传统势力相比,联发科在芯片上的优势十分明显,但总是比老对手高通要晚上一步。高通的第四代智能座舱芯片8295在2021年已经开始适配,而联发科去年才成功量产了新一代座舱芯片MT8675,并且还需要等待AEC-Q104 系统级车规的认证。

如今,新的时代变革也让联发科看到了新的机遇,在智能座舱芯片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集成的趋势下,决定寻找帮手打一个翻身仗。

在未来的智能座舱中,单颗SoC就可以支持数字座舱、ADAS和自动驾驶功能,这就要求芯片的算力不只要满足数据计算,还需要满足图形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并且能达到车规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恰好,英伟达就是这方面的主力厂商,并且还是芯片行业中最有名的图形计算芯片设计公司。同时,英伟达还拥有着自动驾驶芯片研发设计的能力,可以说和联科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补。

联发科推出的Dimensity Auto 汽车平台承袭了联发科技在行动运算、高速连网、多媒体娱乐等领域的专业技术积累,以及覆盖广泛的安卓生态系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沉浸式智慧驾驶体验。

结合英伟达在人工智慧、云端、绘图运算技术和软体方面的核心专业优势,并配搭英伟达的ADAS 解决方案,并且可以兼容目前已经使用英伟达产品的汽车制造商。

此外,联发科Dimensity Auto将不只提供智能座舱芯片,更将提供包括芯片和软件在内的全套方案,甚至可以跳过Trei 1直接向主机厂提供服务。

并且,联发科还有着一直以来的价格优势。例如,目前采用高通方案,不仅需要购买芯片,还需要额外缴纳一笔基带专利费,按照芯片售价的5%收取,同时还需要购买芯片原厂配套的软件授权,然后下载源码和工具。据了解,仅仅是授权费一项就高达数百万元。

相反,联发科不仅没有额外的基带专利费用,在芯片所需的整车开发配套的软件授权上,也要更便宜。有消息显示,联发科的价格是只有高通的一半,如目前已经量产的MT8675仅需2000元就可以提供7nm+5G T-BOX座舱解决方案。

显然,在获得性能强化后的联发科,可以说在产品力上已经可以和高通正面对抗,甚至是更占优势。

同时,联发科在成本控制上又有着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车企不断内卷价格的趋势下,可以提供可靠且成本更占优势的产品,在高通逐渐形成垄断的格局下,或许将向这位领头羊发起冲击。

另一方面,英伟达虽说在智能座舱领域建树不多,但与联发科的合作,或将从高通手中分一杯羹,也不排除改变智能座舱芯片领域的竞争格局。

不过,联发科与英伟达的合作,短期内还无法改变高通“一家独大”的现状。据悉,联发科与英伟达的合作将覆盖全球市场,但合作的第一款SoC预计2025 年底才将面世,2026-2027 年才会投入量产。

但这样的“联盟”,也将给车企在降本增效方面提供一种不错的新选择。

       原文标题 : 高通的舒服日子到头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