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与血酬:电动车市场的“黑暗森林法则”

电动大咖
关注

科幻小说《三体》中有一个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则”,作者刘慈欣是这样解释的: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

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内卷”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但一个简单的词汇,会遮蔽掉大量事实,如果我们翻开价格带来看,内卷最残酷的战场无疑是20万到30万元价格带。

在10万以下的乘用车中,五菱MINI+比亚迪海豚的组合近乎无敌,纯电的渗透率几乎100%。

在10万到15万价格带,燃油车和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插混车型势均力敌。

在30万元以上,玩家也相对较少,除了合资大厂和中国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型外,主要是理想、蔚来和传统豪华品牌BBA争夺市场份额。

唯独20万到30万元价格带,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不管是谁,都迅速干成“负毛利卖车”,尸横遍野,脑浆遍地。此刻,“黑暗森林法则”正在形成——所有车企不管是谁,在这一价格带上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高配低价!

当小鹏发布高性价比G6的时候,大家不感到意外;当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发布,25.99万起步的时候,大家还不以为然,但令市场震惊的是,新发布的别克E5冠军版起步价只有16.99万,这时有人才突然发现,这是继极氪、魏牌蓝山、大众ID之后,第4个在此价格带调整价格的厂家。

此时,所有人都回过味儿来,这仅仅是大混战之前的开胃小菜,要知道,小鹏、问界的产能正在快速爬坡,刚刚上市且性价比拉满的智己LS6、昊铂HT也呼啸而来。简单盘点一下,已经发布的有问界M7、领克08、岚图Free、唐DM、小鹏G6/G9、阿维塔11、智己LS6、极氪001、昊铂HT。而马上要发布的还有:比亚迪宋L、极越01、星途ET。

智己LS6发布会现场

在可见的几个月内,20万到30万级别SUV都将全员变身“价格屠夫”,产能也正在进入爆发,这意味着新一轮厮杀马上就开始了。而目前一些上市比较久的车型自然早已坐立不安,即使秉持着“血不能溅我身上”的原则,主动优惠甚至价格下探到20万以下都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短短几年,换了人间,现在已经不是2021年特斯拉Model Y大杀四方,独领风骚,上市10小时订单破10万台的时代了。2023年的市场惨烈程度空前但不绝后。特斯拉短期销量因为保有量的头部效应还能勉强维持,只是这种局面不会长久,不知道马斯克接下来会如何应对。

为此,本文将分为两个重点:

第一,以小鹏G6、问界新M7和智己LS6为例,近距离观察20万到30万元价格带上的价格战。

第二,探讨20万到30万元价格带的竞争为何如此残酷。

01

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拼续航、卷充电和堆智驾硬件

电视剧《亮剑》有一个著名的桥段:晋绥军的楚云飞团长面对混乱的战局,感慨道:“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如今,我们也可以说20万到30万元级市场乱成了一锅粥。

现在,我们就以小鹏G6、问界新M7和智己LS6为例,看看“这锅粥”是如何熬制的。

首先,我们来看小鹏G6。电动大咖在《押注G6,留给小鹏突围的时间不多了》一文中概括了小鹏G6的设计思路:性价比拉满和主打性价比的定价思路,目标很明确,就是奔着爆款,而且对标的就是特斯拉Model Y。

在平安证券对小鹏G6和Model Y的核心参数对比中,二者非常接近,但小鹏无论是辅助驾驶还是搭载快充,科技配置的堆料已经拉满,而小鹏G6的最大卖点,就是它远超Model Y的续航能力以及自动驾驶能力,而且价格比Model Y便宜了6万到9万元,性价比直接拉满。

接着我们来看智己。

10月12日,智己LS6正式发布,官方价格仅22.99万元-29.19万元,降价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智己汽车公布,LS6盲定订单量已经达到3.2万辆,上市当天单日订单量新增超8000台,上市48小时锁单超过6000台,甚至有网友表示,发布会后智己汽车官网出现宕机情况。

之所以会如此火爆,关键还在于价格降了,配置还更高了。

智己LS6定位于中型智能轿跑SUV,所以整体尺寸较LS7要小。长宽高分别为4904/1988/1669mm,轴距为2950mm,整体尺寸较小鹏G6和特斯拉Model Y大一些。

动力方面,智己LS6推出准900V和准500V的双平台版本,成为行业内少有推出800V以上的车型,实现充电5分钟补能200km。

全系采用三元锂电池,单电机最高车速220km/h,最快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5秒,双电机最高车速252km/h,百公里加速时间3.48秒。根据不同用户需求,CLTC纯电续航里程最高可达760km。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内部测试中,智己LS6以305km/h的时速,成为第一个打破300大关的中国品牌SUV。

智能驾驶如今是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智己在这方面也有大动作,通过和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的合作,以追赶头部汽车厂商水平。LS6搭载11摄像头、12超声波雷达、3毫米波雷达、1激光波雷达,配备城市NOA、高速NOA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这样的配置让智己LS6一举成为目前同级唯一全系拥有高阶智驾一体化软硬件的智能纯电SUV。

这里的Momenta鲜为人知,却是技术实力能比肩华为的自动驾驶方案商,它是为路特斯、凯迪拉克的供应商,也是比亚迪高端品牌腾势、仰望的智驾方案提供商,腾势N7、仰望U8均将搭载其智驾技术方案,年底推送高速NOA,明年上城市NOA。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这方面也是信心慢慢,他说:“当前智能驾驶领域走得较前的是小鹏汽车和问界汽车。最多8到9个月时间我们将很快赶上头部两家。”

两相比较,小鹏G6和智己LS6谁优谁劣?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智己LS6 在尺寸定位上是和G9同一级别,比G6高一个级别,只是因为定价和G6相似,所以许多人喜欢把它和G6做对比。

在动力及续航方面,都是官方数据的情况下LS6确实比G6和G9续航更长且性能更强,毕竟LS6的800V 用的是100kWh电池,这方面LS6略胜一筹;

在充电功率方面,800V的充电问题,LS6 的峰值充电功率确实更高,达到了396kW;小鹏G6是280kW,小鹏G9是315kW,但要注意的是这些都是官方的数据,实际功率和自己选择的充电桩以及充电时环境有出入。要知道,800V高电压平台相对来说比较挑充电桩。在超充桩的布局上,小鹏汽车布局相对较早,所以有部分 S4 超充可以与 800V 的 G6 和 G9 更好的匹配使用。

而在辅助驾驶硬件,智己 LS6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 Orin-X 芯片,全系支持高速高架和城市 NOA 能力;小鹏 G6 和小鹏 G9 则是针对 MAX 版本标配激光雷达,可以实现高速和城市NGP,而Pro版则是支持高速NGP。

在辅助驾驶功能落地节奏上看,小鹏G6和G9的辅助驾驶表现确实要更强一点,城市NGP在部分城市已经推送,而高速NGP表现确实很好。从细分项对比来看,智己 LS6 主要优势就是通过相对有竞争力的价格来提供较强的性价比。在更低或相似的价格下,智己 LS6 在续航、性能上更有优势,包括全系标配的高速高架和城市 NOA 能力。

接着,我们再来看爆款产品问界新M7。

9月,华为Mate 60的发售引爆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也给华为所有的产品打了一个大大的广告,沾光最多的无疑就是问界新款M7。

华为与赛力斯投入5亿元改造新M7,进行了进一步的迭代。改款后,问界新M7的五座版、六座版、智驾版覆盖了24.98万-32.98万元价格区间。相比老款,价格跌了不少,和小鹏一样,性价比也被拉满了。

首先就是加大空间,改款车型推出了大五座版本,并着重改善了舱内有效空间,达到了3338mm,比以空间见长的理想L7还要长12mm,在“得房率”暂时遥遥领先。

其次是安全方面,老款M7曾饱受诟病,新M7着重强调了车底的碰撞表现——这是一种对A柱强度考验最大的工况。

在底盘方面,受制于平台的限制,新款M7变化不大,但是问界依旧进行了迭代。如优化了麦弗逊前悬架,并加装了前后可变阻尼减震器,实现了通过舒适性的提升;而新升级的DATS2.0则减少了成员的离心感和车辆的转弯半径,提升了这台5米长大车的操控灵敏度。

最后,就是华为的杀手锏——高阶智驾。单激光雷达+11 摄像头+200TOPS 稠密算力的计算平台,配备了华为ADS 2.0智驾功能。相比于ADS 1.0(此前搭载于阿维塔11、极狐阿尔法S),ADS 2.0在技术上的变化是启用了GOD(通用障碍物识别) 2.0网络和RCR道路拓扑推理网络。

GOD 2.0与RCR基本相当于特斯拉FSD V11版中的Occupancy Network(占用网络)和Lanes Network(道路结构网络),特斯拉最新版本为冲击L4的纯视觉FSDV12。

简单解释一下,GOD 2.0强化了对物体的语义识别,不光能“看到障碍物,还能看懂障碍物”。在应用层面,它们的作用是让高阶智驾能够更可靠地、不依赖高精地图运行,开车更类人,可以尽快在不同城市能够开展城市NOA。

基于这些技术准备,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喊出了行业内最激进的口号:“高阶智能驾驶,(年底前)全国都能开”这代表了余承东想和小鹏、理想在城市NOA方面掰掰手腕。要知道,在中国,大约有700座城市,而小鹏、理想则承诺在今年年底分别在50座到100座开始高阶智驾。

但实际上,目前技术条件的制约下,城市NOA不可能一夜之间全国性铺开。所以余承东的承诺也就骗骗外行,大家听个响就好。

总结来说,新款M7实际能够打出的最有效的牌,就是现有条件下极致的性价比。

总结小鹏G6、智己LS6和问界新M7,除了传统的座舱体验外,车企主要是在续航、充电和智能驾驶的软硬件上下功夫,但实际上各家的技术又拉不开实质性的差距。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