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精神分裂,来源于哪儿?
和全世界不一样的态度是,在中国,德系车多数早就已经摆明了态度,搞特供。日系车最新一轮的态度也一样,同样是搞特供。
不过,这一次的特供不是贬义词。上一轮的特供是,把先进技术在中国进行组合,赚取更高利润。而这一轮的特供是,其拥有的全球思路干不过中国的内卷,所以中国市场更多使用脱离于全球的特殊模式来玩。
而且,特供的已经不止关于车,更是关于经营模式。东风和日产,现如今,已经按下了第一个引爆按键。
随着11月11日,东风和日产正式在中国变阵。在中国,德系、日系等头部合资车在面临全年汽车销量减少至少100万辆以上的局面时,丰田是直接选择了短期减产,让4S店销售网络里悬在头上的库存,稍微有点放松。然后甚至是,准备在即将推出的下一代凯美瑞身上,放弃自己之前的镍氢小电池混合动力逻辑,尽管不是PHEV,尽管依然还享受不到绿牌等政策,但换上更大容量锂电池的它,2024年已经基本能确定会让中国的丰田车主在不用去充电的条件下,接触到新能源车主的空调自由是什么。
广汽本田会把2023年上海车展亮相的全新纯电动概念车e:NP2完成量产,这可以视为是同时融合了雅阁和SUV血统,不再是玩油改电,而是全新电动产品在2024年就会上市。
日产和东风的最新变阵,要比丰田和本田更深度。
关键信息是,不再按原有合资模式来玩,提出DNA+战略,D为东风,N为Nissan日产,A为前进并领先,+则为迭代。战略的核心也很清晰,利用中国的资产,用中国的速度和标准,推出一系列新产品。
简言之,中国将成为相关项目的主导者,不再是合资1.0时代,全球有什么新车,看哪款适合中国,再进行相应的国产与销售。
眼前到2026年年底前,会推出中国本土开发的10款新能源车。换言之,3年多的10款新车,整个日产目前的在售车型都会换装新能源。而这些车型,还会基于东风集团、日产的一系列渠道,主动开展出口业务。也就是说,美国、欧洲、东南亚,大概率都会出现中国主导新能源车的身影。
匹配一下开篇所提出的关于书籍的问题,如何用《人类简史》来解释眼前的车市分裂现状。
《人类简史》中让人记忆最深刻的那个结论是,智人之所以能在身体素质(武力)、脑容量(智力)等硬件条件上都不如尼安德特人的前提下,战胜后者。原因是,八卦和讲故事。所谓八卦和讲故事,是在经历和体验到了某些新事物之后,对内部进行分享,并重新思考。
有经历,所以有思考,再有挣扎和判断,这既是当前认知处于深度分裂的最大原因。自己的一系列新能源新技术在连续多年投向中国市场之后,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
长期的失败,显然会引发思考的不断积淀。
把时间回调到2021年,比亚迪靠着DM-i冲起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了超过一倍的时刻。本田的纯电动/PHEV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丰田在中国总计售出了超过194万辆车型,但纯电动在之中占比甚至不到1%,尽管日产更早就推出了纯电动车型,但最终的局面也只比丰田略好。
那局面也很简单,要么是选择和中国市场一起发展,要么是选择三菱、铃木的方式,全世界那么大,总有赚钱的一亩三分地,比如东南亚,比如南美,或者更多地方。
当然,头部车企很少会轻易认怂。丰田看着Model Y在2023年上半年超过卡罗拉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车型,丰田、本田、日产看着2022年4月时全球纯电动销量已经超过了HEV油电混动。它们内心的结论其实很明确,继续苟下去,短期赚钱问题不大,但自己大概率就是当年英国汽车工业被拍到地上的复刻案例。而且,全世界不买新能源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自己的车也是越来越难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