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十年当中,汽车的边界不断被打破,智能网联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卫星通讯等技术的融合,形成了智能汽车新的生命力”,这句话来自吉利汽车集团产品定义部部长马成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的观点。正如车企领导们的所言,智能汽车已经逐渐成为用户选车时最关注的需求,汽车产品也在加速商业化落地。
在11月8日开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又称乌镇互联网大会)中,我们看到不少互联网与汽车融合的创新成果,并且这些产品大多都已经开始商用落地。这个现象充分表明,我们的智能汽车在融合智能网联等互联网新技术中,革新的产品也开始加速应用落地。
充电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这些创新早不是炫技了
在乌镇,多家媒体记者报道了保电指挥中心的可移动充电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自行寻找需要充电的新能源汽车,让“车找桩”的情况变成了“桩找车”。可移动充电机器人是一种新的低速无人驾驶应用,它的创新点在于能够自主识别路况与目标位置,车主只要停好车、发送充电订单,机器人就会找到车进行充电。
而这种充电机器人应用,实际上已经进入到商用落地阶段,我们已经可以在生活中体验到这种新应用。就在9月底开业的中石油首座智能超级冲换电综合示范站中,也加入了可驾驶的移动充电机器人。虽然中石油示范站中的充电机器人不具备无人驾驶功能,但充电机器人的主要功能还是能够体验到。
另外,在乌镇运行的1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也是被争相报道的热点。得益于精准的地图定位于无人驾驶策略,乌镇运行的无人驾驶汽车实现了自动避障、限速调节,可以在人车混杂的路面安全形式。乌镇的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托于升级版的百度Apollo技术,同样在我们身边有不少搭载该技术的车型。
今年发布的车型中,极越01、蓝图FREE、吉利银河L7、别克E5等车型都搭载了百度Apollo智驾方案。其中极越01搭载的点到点领航辅助PPA功能,能够在车况比较复杂的城市道路上实现全程无接管,汽车自主处理车辆加塞、行人过马路等突发情况。
可以说,除了现在相关规定明确表示车辆内必须有驾驶员,现在大多数主打智驾功能的车辆都能够实现近似于无人驾驶汽车的使用体验。
今年乌镇互联网大会带给人一个很明确的印象,就是随着这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产业也不例外。之前那些在各种新技术峰会中出现的炫技产品,现在已经加速商用落地。
国产智能汽车卷死国外同行,靠的是上下游之间的打通
以自动驾驶举例,2013年马斯克提出研究自动驾驶的想法,到2022年特斯拉FSD向北美付费车主开放。从开始研究到上路,特斯拉耗费了近8年的时间。奔驰的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研究也早至1980年代,直到2021年12月获得国际认证,耗费了约40年的漫长时间。
反观国内,百度Apollo研究从2013年开始,耗时8年开始为车企提供技术。华为的自动驾驶研究时间更短,自动驾驶部门在2019年成立,2021年发布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拥有L2.9999级自动驾驶技术的问界M7在今年发布。从零到成车问世,华为仅用了4年。
不难看出,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开始时间与特斯拉接近,百度用了8年实现了自动驾驶。而华为用了4年就研发出近L3级自动驾驶水平并推出成车,这种速度着实惊人。
与国外车企们不同的是,国内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多为百度、华为等科技企业提供自动驾驶技术平台,车企需要完成的更多是与车型、车机OS的适配工作,因此车企端的研发难度有了大幅下降。
百度Apollo能够帮助车企将自动驾驶研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时间,问界适配华为ADS 2.0版本也仅需6个月。今年各大车企在L2.9999级自动驾驶的互卷状态,也是因为车企端的技术研发周期缩短。现在国内的自动驾驶更新,几乎要把国外同行卷死了。
另外,智能汽车之间的互卷,也是得益于智驾系统方案国产化率的提高,国产支架芯片共赢企业也开始极速迭代。在智驾芯片领域,除了高通、nVidia之外,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芯片企业都实现了量产。地平线征程5是目前唯一规模化量产的上百TOPS的大算力芯片,这也是业界认为有希望挑战nVidia的国产芯片厂商。目前该芯片应用在包括理想One、理想L8等120款车型,并且依靠更好的车型适配度,其智能驾驶体验不输算力更高的国外芯片。
总结
如今智能汽车的飞速发展,得益于芯片、自动驾驶方案等上中下游的打通配合,从而实现了车企6个月更新一套智能驾驶的速度。随着上中下游的打通,或许互联网大会这种创新大会已经不再是炫技平台,而是我们出行生活的映射。
作者丨李炎
原文标题 : 为什么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中国车企已经不想炫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