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这一预判的逻辑是什么?
前几天,李斌站了2个小时回答了140个问题,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明后年20万到30万元的汽车市场竞争确实会更加惨烈。”
目前没有一款车型定价在20万元到30万元区间的蔚来,为何说出这个预判?
李斌也给出了一些答案,“我们希望NIO品牌在高端品牌有很高的份额、很好的毛利,而第二品牌能服务更多的用户。”第二品牌是李斌的销量筹码,他心中有目标,“在20万到30万元的市场,是有机会产生单款车月销量达到5万—6万辆的车型。”
不过,在这并不想讨论李斌那140个问题回答了什么,第二品牌到底怎么才能做到单款车型5万辆的销量目标。想探讨的是,李斌为什么会预判“20万元到30万元的市场,竞争会更惨烈”?
做出这一预判的逻辑是什么?
“最后的决战,一定在20-30万元市场”
第一层逻辑,是市场的竞争水到渠成。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
三年前,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争什么?争的是20万元以下市场的立足,领克和魏牌都曾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打破15万元这道分水岭,让中国汽车真正写下“高端突破”几个大字。
几年的四处厮杀,有成绩,但不多。
以前都说得A级市场得天下,但是合资品牌在10万元到20万元市场的防线太稳固了,车型矩阵非常丰富,作为晚来者的中国汽车,凭借燃油车三大件实在难以撼动固有格局。因为冲高端,损兵折将的事,时有发生。
还记得2019年底的时候,业内对于市场的预测并不乐观,燃油车冲高端屡屡失败,造车新势力死于量产环节的比比皆是。还在掌舵上汽乘用车的王晓秋曾说过,“2020年对于车企而言将会是一道分水岭,能活下来的都是英雄,被淘汰的只能成为历史。”
不过,现在很多合资品牌或是退出了中国市场,或是份额被挤压到蜷缩在一角,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车型已经成为了历史,或正在成为历史。
三年后,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在争什么?争的是20万元到30万元市场的话语权。
随着比亚迪、长安等车企在新能源销量上一路飞奔,从合资品牌手中拿回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10万到20万元的市场区间,已经由份额占比6成的自主品牌说了算。而且,比亚迪也证明了一件事,在10到20万价位段,目前能够成功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插混。
过去三年,合资品牌在10-20万元市场的份额从接近70%一路下滑至不足40%,迫使大众的市场份额从17%跌到了12%,丰田也从最高点接近10下滑到7%……大众和丰田的跌幅,意味着合资品牌坚守多年的壁垒,已经随风而去。
但是,在20万元到30万元的区间,合资品牌的壁垒仍然不可小觑。这是合资品牌固守多年的强势市场,三年来仍然保持了超过50%的份额。还记得,上半年销量出来之后,曾有预判,“中国品牌与主流合资品牌最后的决战,一定发生在20-30万元的市场”。
随着A级车市场份额的频频丢失,合资品牌的重心向中高端市场偏移的迹象,很明确。几乎所有主流合资品牌都知道一个现实,只有守好了20万元到30万元的市场,未来才有机会一战之力。数据也显示,20-30万元中高端细分市场成为新能源和燃油车最大战场。
此外,自主品牌在这一市场的手足相残也已经出现端倪。问界M7、领克08、小鹏G6、智己LS6、极氪001、昊铂HT,比亚迪宋L、极越01等等新车型,都处于这一价格带里。可以说,20万到30万元价格带,已经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谁都想要。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李斌那句话,将会在明年得到应验。混战一触即发,价格战将会再次加剧,“负毛利卖车”的将会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