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的风口上翩翩起舞 | 新汽车十年 ③

帮宁工作室
关注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2013年1月23日上午,上海国际汽车城新能源汽车展厅,市民钱先生满心欢喜地从经销商那里接过一辆荣威E50的车钥匙。

 

与此同时,钱先生还免费领到了上海市首块新能源汽车专属私车牌照。之前,尽管全国范围内已有纯电动车挂牌上路,但这些车主要面向出租及公交领域,私人市场一直空白。

 

荣威E50纯电动汽车于2012年11月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官方市场指导价一度高达23.49万元,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而且,尽管荣威E50宣称在匀速测试工况下,续航里程最高可达180公里,但当时很多用户使用后,发现实际续航仅在100至120公里之间,这让潜在用户对其日常使用产生了疑虑。

然而,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两级补贴政策带动了市场的热情——这款车终端售价大幅降低至12.8万元。更吸引用户的是,可以免费获得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专属的私车牌照。

 

据北京晨报当时的报道,荣威E50在2012年11月上市后,不到两个月,即截至当年12月底,成功获得超过200辆的订单。虽然与现在某些纯电动车销量动辄过万辆相比,这一数字可能微不足道,但在那时却是一个超出预期的成绩。

 

2013年,上海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515辆,这在当时可能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然而,仅仅10年过去,2023年上海新能源车终端销量达36万辆,在全国的表现尤为抢眼,稳居城市榜首位,市占率达5%。

 

根据公安部交强险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为725.4万辆,同比增长38.6%,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与上海相隔千里的深圳,也是在2013年,一则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让公众眼前一亮——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毅放弃奥迪A6座驾,转而乘坐比亚迪E6电动车上下班,身体力行推广电动汽车,展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和信心。

彼时,比亚迪E6售价定为36.98万元,远高于大部分燃油车。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政府果断出手,为个人购买者提供最高达8万元的补贴,极大地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压力。

 

得到深圳政府支撑及政策助攻,2013年12月19日,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秦在北京发布上市,拉开了其王朝系列车型的发展序幕。

 

10年后,比亚迪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答卷。

 

2024年3月26日晚间,比亚迪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023.15亿元,同比增长42.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

 

这源于比亚迪一路走高的销量。2023年它销售302.44万辆汽车,同比增长61.9%,不仅实现了年初定下的300万辆目标,还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

 

值得一提的是,财报发布前一日,比亚迪再次刷新了纪录——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汽车品牌。

短短10年,比亚迪便达到了第700万辆的新高度,不仅跑出了中国品牌的“加速度”,也书写了中国品牌引领世界汽车行业变革的答卷。

 

无论是荣威E50所在的上汽新能源,还是屡破全球纪录的比亚迪,10年来,中国新能源品牌和车型的繁荣,都深深根植于我国新能源政策的丰饶土壤之中。

 

他们投身新能源的汹涌浪潮中,一方面“学会了游泳”,开发出独步世界的技术,另一方面在政策风口上翩翩起舞,踩准了时代发展红利,最终登上了今日的高峰。

 

相关政策究竟用什么“硬核力”,助力中国车企、中国市场一跃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高地?

鸿蒙初开

 

2008年,一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汽车业遭受了沉重打击。美国汽车业率先倒下,全球汽车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革,亚欧市场有望崛起,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新重心。

 

行业寒流中,新能源汽车却如黑暗中的一丝亮光,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车企紧跟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紧随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汽车企业的步伐,掀开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浪潮。比亚迪、长安、奇瑞、吉利、荣威等一大批车企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新能源车型的研发与生产。

 

由此,有人提出,2008年是“中国新能源元年”。不过,决定性的时刻发生在2009年。

 

那年1月14日,我国紧急出台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下称《规划》),在鼓励消费的同时,明确指出中国汽车业未来的战略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步伐。

这两大战略性变革,决定了中国汽车业今日和未来在世界的地位。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层面,《规划》设定了明确目标和主要任务——实现电动汽车产销规模化;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

 

对此,《规划》指出,未来3年,将投入100亿元中央资金,专项用于汽车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以提升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开发国内空白的汽车总成产品,并建设相关技术研制和检测平台,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发展。

 

与此同时,《规划》提出,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中央财政提供补贴,支持大中城市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各县级以上城市需制定规划,优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等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建立相应的快速充电网络和公共场所充电设施。

 

《规划》宛如一场滋润万物的春雨,让中国这片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沃土焕发无限新生机。

 

很快,也是在当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推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以下称“十城千辆”)。以此为始,中国开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破冰之旅,我国迎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时代。

“十城千辆”项目计划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的方式,在约3年的时间里,每年选定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广1000辆新能源汽车进行示范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的普及和应用。

 

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到2012年,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占据汽车市场份额的10%,从而实现汽车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结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汽、东风、上海大众、长安、奇瑞、中通、北汽福田等展示了自主研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多种类型,并以零故障和零排放示范运营,成为奥运史上上种类最多、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绿色环保服务车队。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曾在“十城千辆”电动汽车启动暨百辆混合动力公交车投放仪式上表示,经过“十五”以来的技术攻关,我国节能与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逐步走向成熟,自主开发的各类电动汽车已小规模进入市场进行示范运行。

 

首次确定参与十城千辆工程的城市有13个。

2009年2月,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被纳入目录的车型享受财政补贴。

 

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方面,混合动力汽车分为5档,最高每辆补贴5万元;纯电动汽车每辆补贴6万元;燃料电池汽车每辆补贴25万元;长度10米以上的城市公交客车、混合动力客车,每辆补贴5万~42万元,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客车每辆分别补贴50万元和60万元。

 

参与示范的13个城市的地方财政也安排配套资金,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购置、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等相关支出给予适当补助。

武汉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首批投放了1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每辆成本达80万元,比普通公交车高约35万元。按上述政策,每辆由国家补贴20万~26万元,余下由地方政府补贴。

 

此后,国家财政补贴力度持续加大,各地方政策也相应加码。

持续“开闸”

 

2010年5月3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

 

相对于车购税优惠来说,这个文件当时并没有引起轰动,但放到今天来看,它开启了我国补贴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的“闸门”,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崛起的一个关键。

 

除了财政补贴外,国家连续出台新能源汽车车船税减免、购置税减免等政策,2012年3月,国家发布《关于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车船可减免车船税政策通知》,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对节能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对新能源汽车免征。

 

当年底,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特斯拉Model S的季度销量突破了5000辆。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特斯拉的创始人兼CEO埃隆·马斯克写下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团队辛勤付出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特斯拉终于突破了困扰已久的产能地狱,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他在信中说,并表示这不仅意味着特斯拉能更高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更预示着电动汽车时代加速到来。

 

这个预言是准确的。

 

2013年前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2013年,全国推广新能源汽车数量为2万辆,比过去4年的总和还要多出近一倍。

 

视野放到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在蓬勃发展。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为国家战略,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推广。此时,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迎来第二年。

 

为了加快新能源车渗透到私人市场,2013年,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政策齐齐上阵。

 

9月,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开始面向公共服务和个人领域全面推开。

 

一方面,继续扩大示范应用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40个城市或区域加入到区域名单中。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政府明确了补贴标准。

对纯电乘用车,按照纯电续航里程,给予3.5万~6万元不等的补贴。纯电续航大于50公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可享受3.5万元补贴。这种以续航里程为基础的补贴方式,既公平又合理,有效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

 

2013年冬天,一场大雾霾笼罩全国,空气治理引起高度关注,相关政策又动了起来。

 

北京在两年前开启汽车摇号,作为试点城市,又开始分配更多名额给新能源汽车。有牌照、不限行,这项政策大大激发了私人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北京很快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

 

上海开始对新能源汽车实行免费上牌政策;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在牌照和限行政策上,对新能源汽车予以倾斜支持。

 

此时,全国新能源车试点城市进一步扩展到88个。

 

星火燎原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给予新能源汽车在车辆购置税、车船税以及消费税方面的税收优惠。

 

至此,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政策正式落地,并在2017年、2020年经历两次延期,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政策热度一直持续到2022年。那一年,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决定自当年12月31日起,对于新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国家不再提供财政补贴。

历时13年的长跑,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完成历史使命后,终于落下帷幕。

 

新汽车十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尤其是2013年国家启动了第二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后,行业和市场迅速发展。

 

数据显示,2014和2015年,我国新能源同比增速均超过300%,留下两个历史性的标志。

 

一是,201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汽车销售比例突破1%,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从此进入产业化初期阶段。

 

二是,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3万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约60%,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到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900万辆,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3个阶段——政策驱动、政策+市场驱动、市场驱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表示。

 

万钢在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时总结道:“渗透率提高,表明当产业作为主体时,用户的需求将是牵引这个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认为,经过近十年的研发,新能源汽车自2010年开始进入产业化过程,新车销售的市场渗透率“从0至1%”,主要应用于公交和出租车市场,处于以政策为主体的市场化启动阶段;“从1%增长至5%”,进入以产业为主体的市场培育阶段,政策推动私家车市场逐步开发;“从5%增长至10%”,进入以多元化用户为主体的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

 

新汽车十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每一次调整补贴政策,都如同一场风暴,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风向以及产业格局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政策变化,不仅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选择,更在宏观层面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当补贴政策趋于宽松时,新能源市场便如沐春风,销量迅猛增长,新能源车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当补贴政策收紧或调整时,市场则发生一场洗牌,一些无法适应新环境的企业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则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策略脱颖而出。

 

存活至今的汽车企业,都经历了从焦虑到浴火重生的蜕变。10年后的今天,他们都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

 

也正是这种焦虑,迫使他们不断追求卓越,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最终,那些成功应对挑战的企业,不仅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还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成长。

 

政策推动市场,市场推动车企,而车企则拉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到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再到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中国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些方面甚至攀上全球之巅。

 

汽车企业和产业链崛起,共同支撑中国汽车品牌在世界汽车舞台上赢得了话语权。

 

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在其著作《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中反复强调:“正是因为我国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我国关键零部件技术才得以突破,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才得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这些企业而言,10年来,国家相关新能源政策是一阵阵春风,是一场场及时雨,是一盏盏明灯,更是长达10年的隐形力量。

 

参考资料①《明年新能源汽车元年:私人购新能源车获补贴》,南方日报,2009年12月18日。②《中国正式启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中国新闻网,2009年01月24日。③《从0到1000万辆,中国新能源车二十年“逆袭史”》嘉实基金,2022年07月08日。

       原文标题 : 在政策的风口上翩翩起舞 | 新汽车十年 ③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