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造车缺钱,更缺人
滴滴是网约车平台,在新业务板块,研发自动驾驶自己的独特优势。
在其招股书里也有分析,共享移动出行网络是将自动驾驶变为现实的关键,滴滴拥有每天数千万次的共享用车数据存储,与竞争对手相比,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的成本其实也更低。
那么,在电动车领域呢?滴滴的优势并不明显。
最基本的两个要素,“钱”与“人”,前者考验的是现金流是否充足,毕竟自动驾驶和电动化都是烧钱巨坑;后一个考验的是核心团队,毕竟汽车制造业的门槛并不容易跨过,专业的事要让专业的人去做。
当下的滴滴,现金流并不充裕。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看,滴滴2021年前三季度就累计亏损490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1335%,直接导火索是订单量的直线下滑。
目前,滴滴市值只剩下120亿美元,对比去年上市后市值巅峰800亿美元,直接蒸发了6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月4330亿元)。
造车,抛开庞大的研发投入,仅仅是收购造车资质,都需要十亿级别的银子。我们可以横向对比一下,昔日威马收购黄海汽车用了11.8亿元,理想收购力帆花了6.5亿,而爱驰收购江铃控股集团则耗资17.4亿元,创下造车新势力为了生产资质烧钱的最高纪录。
试问一下,试图通过大规模裁员来“回血”的滴滴,真有那么多充裕的资金投向造车新项目吗?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有传言,滴滴欲收购一家有造车资质和能力的工厂,以完全把控新造车的研发和生产,且目标已锁定位于江西赣州的国机智骏。
但国机智骏为此事还特意出来辟谣了,回应称正在同业内多家企业接触,寻求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再来看看“人”的因素。
杨峻,滴滴副总裁,此前滴滴与比亚迪定制网约车D1的负责人,也是滴滴造车最核心的牵头人之一,联想出身,后加入小桔车服。
刘海江,滴滴副总裁兼汽车创新中心总经理,负责造车供应链,近几个月拜访了多家主机厂,前联想移动事业集团采购部总监。
罗文,滴滴面向乘用车市场造车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滴滴元老级员工,滴滴打车第一位产品经理。
我们尚不清楚,如若与海马这样的汽车制造商成功牵手,滴滴造车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与内部架构会否灵活调整。但是从当下的高层布局来看,这家公司依旧缺乏真正懂汽车制造的高管来统筹全局。
03 再造一个“小鹏”?
业界众所周知,在拿到自建工厂生产资质之前,小鹏曾与海马汽车牵手合作,由后者代工生产其首款量产车小鹏G3。后来,生产资质解决,小鹏独立生产第二款量产车型P7,恍惚间,海马终成弃子。
如今的小鹏,月交付量已然突破1.5万辆大关,但是在其造车的初始阶段,海马汽车的代工扮演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而对于海马汽车来说,失去小鹏这一合作伙伴,结束了代工订单,其工厂闲置的产能势必进一步加剧——产能消耗,亦意味着亏损。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彭博社表示,滴滴目前也在与其他汽车制造商讨论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但这些讨论都是保密的,目前正处于商讨阶段,尚未就造车事宜作出最后决定。
另一边,自从终结与小鹏的合作之后,海马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新的出路。那么,如若与小鹏顺利联姻,两家公司会否在新的电动车项目上再造一个“小鹏”?毕竟,海马此前有给小鹏代工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复制到其它品牌的相关合作上。
说实话,很难。
除了上文分析的现金与人才劣势,现阶段的滴滴想要进军独立造车领域、特别是先期通过与海马的合作分食一杯羹,入局的时间已不算早。
目前,我国造车新势力的江湖地位与市场份额早已初具雏形,赛道拥挤,内卷严重,后来者滴滴,未必能冲出一条血路。
当然,还有其它维度的考量。
比如说,合作伙伴的实力强弱。联姻做事,哪怕是代工伙伴,也需要有工艺方面的优势,比如江淮经过大众奥迪标准的升级,能够给蔚来提供产品与技术方面的保证。
生产线陈旧、产能长期闲置的海马,能为滴滴赋能智能化、科技化的代工硬实力吗?
再者,滴滴作为整合业务的后来者,势必要开辟一条有别于“蔚小理”、有别于华为小米的造车标签。
正如小鹏品牌已经占据智能化标签(关键词),拥有先占优势,滴滴又该如何夺得属于自己的关键词?
汽车制造业的门槛并不容易跨过,这道门槛对于新造车的后来者更难跨。但驰骋江湖多年,滴滴也有其自有优势,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服务提供商,已经掌握的出行数据和应用方法绝对是出众的。
而且,滴滴现在掌握了完整的出行生态体系,且涉足了智能汽车的上下游产业链,容易给自己的整车业务提供便利。
最后,我们也要相信滴滴自己的业务判断能力,能在这时候不畏强敌大干一场,想必已做好商业模式和战术打法的综合考量。
滴滴造车,扬长避短才是王道。
原文标题 : 滴滴“牵手”海马,但无法成为下一个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