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之战】
混动虽然只是一项“过渡性技术”,但它可能有漫长的窗口期——续航焦虑一天得不到解决,纯电动车就一天无法真正普及。
影响续航的关键是电池。关于电池的技术路线,业内同样纷争不断。
2020年3月,比亚迪放出憋了好几年的大招——刀片电池。同时,它通过针刺对比实验向外界宣告:低成本、高安全的磷酸铁锂体系依旧是最佳选择,能量密度的问题也通过结构创新得到了解决。
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所有人都知道,宁德时代被针对了。
一个多月后的宁德时代业绩说明会上,宁德时代表示,刀片电池本质上就是CTP(无模组电池)结构的一种,自己在2016年就已量产CTP电池包。至于针刺试验,也是它们已经玩剩的“把戏”。
面对宁德时代轻蔑的嘲讽,比亚迪高管当晚就表示“不服就来扎一下!”
一周后,宁德时代放出两个大料:一是自己的两款三元锂电芯通过针刺实验的视频;二是旗下产品早在2017年就已通过德国莱茵锂电池安全测试认证(核心手段之一就是针刺测试)的文件。
至此,双方终于偃旗息鼓。不过,这件事却影响了之后几年电池发展的走向。
实际上,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最开始的研发重心,都在磷酸铁锂电池上面。最大的区别就是,比亚迪的电池只给自己用,而宁德时代则作为供应商向车企外供。
岔路口出现在2014年的新能源车爆发前夜。曾毓群察觉到电动车用户对于续航的刚需,于是便将研发重心转移到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上。
另一边,比亚迪则继续坚持磷酸铁锂路线,试图在能量密度、成本、安全性上寻找最佳平衡。
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两位企业家的不同风格。闽商曾毓群不仅相信“爱拼才会赢”,更相信“赌性更坚强”;而经历过几次存亡边缘的王传福则更强调节奏,不轻易冒进。
此后的两年里,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狂翻6倍。但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依旧没有分出高下,三元和铁锂各占半壁江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间也互有胜负。
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首次与电池能量密度和车辆续航挂钩,这大大增强了三元锂电池的竞争力。
凭借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宁德时代迅速迈上巅峰,2017年开始称霸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并保持至今。
但如今,这个看起来坚不可摧的万亿电池帝国,貌似出现了一些裂缝。
▲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
2018~2021年,被统计在内的新能源车起火事件,分别有40起、600起、1300+起、4300起。另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数据显示,在2019年发生的起火事故中,86%的车型搭载的是三元锂电池。
在具体车型方面,2020年,搭载宁德811三元锂电池的广汽AION S多次发生起火事故,引发外界对高镍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质疑。为此,合资公司广汽蔚来甚至承诺“如因宁德时代811电池起火,整车全赔”。
尽管电池安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完全由电芯化学体系决定。但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电池安全时,风评自然会更加偏爱磷酸铁锂电池。
与之叠加的,还有政策的变化。
2019年,国家开始给新能源汽车“断奶”,单车补贴额度一下子减少了70%以上。这意味着,三元锂电池无法再通过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去获得大额补贴了,磷酸铁锂电池有了出头之日。
2020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一举将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150Wh/kg,与主流三元锂电池不相上下,但是成本更低,化学体系更稳定,实现了真正的“六边形战士”电池。
从装车效果来看,刀片电池也极具竞争力。目前比亚迪旗下已经有多款续航超过700km的车型,包括汉EV、唐EV、海豹,无论是性能指标还是销量表现,均为同级别翘楚。
在多方因素叠加下,如今的动力电池市场终于重回“铁锂时代”。2019~2021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分别是32.5%、38.3%、51.7%,2022年上半年,又提升到了58.5%,预计未来几年还会持续走高。
而在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中,比亚迪2019年的市占率只有14%,今年上半年已经来到了36%,宁德时代则从56%下降到46%。
在大趋势的变化下,宁王也不得不回归铁锂路线。曾毓群去年表示,未来将增加磷酸铁锂电池的产能占比。而他办公室挂着的“赌性更坚强”,也已经改成“溥博渊泉”。
但面对磷酸铁锂的头号玩家比亚迪,宁德时代有多少胜算呢?
比起刀片电池的强势,更令曾毓群担心的是,比亚迪开始从自己手中抢客户了。
2021年4月,王传福公开表示“几乎每一个你能想到的汽车品牌,都在与我们洽谈电池合作。”
王传福的话自有来历,今年3月,比亚迪曝出两个大新闻:一是有业内人士透露“蔚来和比亚迪的电池合作在春节前已经敲定”,二是有传言称“小米首款车型的低配版将采用刀片电池”。
此外,马斯克也说过,“未来三分之二的特斯拉,都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
2022年6月,比亚迪副总裁廉玉波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我们现在跟马斯克是好朋友,马上会给他(特斯拉)供电池。”
8月11日,多家媒体曝出,比亚迪刀片电池已发货运往特斯拉柏林工厂,预计最快8月底装车下线。
当然,宁德时代并不会坐视不理,它最新的技术成果——麒麟电池将在明年量产。同时,双方还将在磷酸锰铁锂等新的化学体系中展开新一轮竞争。
未来,电池双雄的较量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战略层面的。当动力电池技术风向再次发生转变,谁能更快做出反应,谁就将引领下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