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多元”,带不走汽车市场的“精神内耗”

汽车公社
关注

导语

Introduction

成都的包容不是纵容。

作者丨罗    超

责编丨罗    超

编辑丨朱锦斌

余秋雨说,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

一直以来,成都的主题似乎很难用一两个标签所定义,轻快与悠闲,时尚与传统,风雅与市井,彼此融合,自在生长。

有人曾这么描述成都,其“底色”始终带有传统的韵味,但又能包容一切有意思而合理的可能性与想象力;其“基酒”永远如川酒般浓香炽烈,充满市井气息,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工作状态,却又让这座城市迸发出多元的激情与魅力。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一座城的韧性与活力恰恰是一种永远充实、包容、开放的心态以及不断沸腾的滚滚热血。

成都的包容不是纵容

如果,翻开成都上半年的“成绩单”,不难发现,在全球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演化、疫情多点散发不时扰动产业链……等因素制约下,成都的生产总值依然同比增长了3%,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增速。

细看之下,支柱性的汽车产业功不可没。当北京、上海等地频频遭遇疫情侵扰,放慢了汽车消费的脚步,不知不觉间,成都倒是以29.58万辆的新车上险量,跃居为全国第一大汽车市场。这一数字比上海多出1.1万辆,比北京多出0.8万辆。

风起云涌的电动化成为了撬动那杆天平的砝码。或许,蜂拥而至的品牌矩阵、眼花缭乱的技术生态、层出不穷的营销理念……对许多人而言是一次“痛苦”的自我认知革新。

可成都人似乎早已习以为常,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选择尝试并且接纳。于是,在我们惊呼“这世界变化太快”,上半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的累计销量渗透率已经来到22.7%高位的时候,成都作为“非限购城市”,其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徘徊在30%上下。

“当我听到一位老阿姨开的小商店里不停播放着嘻哈音乐时,我一下子明白了,成都的血液里流淌着年轻与包容”,同事不禁感叹道。

这也就不奇怪,为何宝马(i space)、smart、沙龙等品牌纷纷将首家体验空间落户成都,而几乎在各大商超中又都不约而同地聚拢着一批“野心勃勃”的新势力玩家,在成都尚无强势的本土品牌的有利形势下,他们都试图在一个多元的城市氛围里,找寻到通往变革之路的突破口。

毕竟任谁都知道,打开了成都市场无异于取得了打开西南、辐射全国的钥匙,规模效应与引领带动作用可见一斑。

只可惜,无论上半年成都的车市多么荡气回肠,多么为人所津津乐道,也都必须承认,成都带不走的,除了你,还有时代裹挟下的“精神内耗”。

成都的包容不是纵容。在这个充满颠覆气息的市场里,有人踌躇满志,就有人黯然神伤。有些人拖着遍体鳞伤,难以赴约,有的甚至直接倒在了车展之前……这一切的爱恨情仇将在20万平方米的西部博览城展馆里集中上演。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