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愁容背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强势崛起

巨潮商业评论
关注

03

从桥头堡到欧洲腹地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军欧洲的跳板,也是一个被各家企业一致看重的练兵场。

作为在全世界最早完成工业化,同时又经历重度污染,艰难环境治理的地区,欧洲人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强,对新能车的接受度也很高。

当下的欧洲正在新能源转型之路上“亡命狂奔”。今年6月份,欧洲议会通过禁燃议案,明确规定从2035年开始欧盟境内将全面禁售燃油车,欧洲汽车电动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速。

多年来,欧洲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加大补贴和完善税制,提高排放标准。各种激励和处罚举措和法规也在大力实施,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被极大地催化出来。

而挪威就是其中最为激进的国家。其多年来对新能源汽车实行扶持和减免税费政策,出口欧洲的电动车关税普遍较低,德法等国进口税仅有10%,而挪威则是免税。该国政府去年甚至出现34.1亿美元(243亿元)的财政缺口,可见态度坚决。

如此巨大的政策优惠,吸引中国车企纷纷抢滩挪威。2020年以来,上汽、比亚迪、小鹏、蔚来、红旗、岚图接踵而至,从挪威登陆开启了欧洲之旅。

国庆前夕,500辆岚图FREE从武汉发往挪威,并将在运抵后快速开启交付。岚图还计划在2023年,进入瑞典、荷兰、丹麦等国家。

早在2021年5月,蔚来就宣布了“挪威战略”,计划以两年时间,在欧洲交付7000辆ES6和ES8。同年9月,挪威蔚来中心正式运营。另一款旗舰ET7,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抵达挪威,ET5则将于2023年春季到达挪威和其他市场。

欧洲被蔚来等车企所看重

以挪威为桥头堡,辐射全欧,中国车企开始向欧洲腹地德国进发。在全球汽车的朝圣之地,国产汽车品牌和BBA、大众掰起手腕。

战果最大的要属比亚迪。9月28日,比亚迪面向欧洲市场推出汉、唐及元PLUS三款车型,德国已开启交付;同时牵手德国最大租车公司SIXT,为其提供 10万辆比亚迪Atto 3新车。

蔚来则是全方位落地。先是在2021年9月,蔚来在挪威奥斯陆开设了欧洲首家直营店和换电站,计划在今年将产品和服务扩展到德国、荷兰等地。今年7月,蔚来在柏林落子创新中心,用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以及能源技术研发。

10月8日开始,蔚来三款最新车型ET7、EL7和ET5将在德国开放预订,但只提供租赁服务。可以看出,蔚来期望以稳扎稳打的方式,将整个汽车生态推进至德国。

传统厂商中,长城也借道新能源汽车进军德国。今年第四季度,长城汽车将在德国交付摩卡PHEV和欧拉好猫。

不仅车企,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德国建立了“根据地”。6月份,国轩高科在并购博世集团德国哥廷根工厂的基础上,转型升级为动力电池国工厂,年产能达18GWh。

宁德时代首个海外电池工厂就建立在德国的图林根州,该项目总投资18亿欧元(123亿元人民币),规划产能14 GWh,投产后将成为德国最大的锂电池工厂。该项目将为宝马、戴姆勒和大众等车企提供动力电池。

从挪威到德国,从整车厂到动力电池企业,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全面融入欧洲。这是一个难以被忽视的事实,同时也是足以引起全球车企警觉的关键信号。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将看到他们的反攻。

04

写在最后

虽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有望弯道超车,相关车企也打入了德国市场。

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新能源车企在电动化时代的行业地位,还远不及BBA、大众等德系企业,甚至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在燃油车时代的历史地位。夸大式的赞扬捧杀不可取。

由于政策过于激进,一定程度上讲,目前欧洲的机遇是政策催生的市场。意味着,这样的市场也有可能随着补贴和扶持政策的退坡而出现萎缩,这样的情况在国内新经济产业中并不罕见。

马克龙“欧洲觉醒”的警示,会再次引起欧洲各国对汽车电动化的重视,但也有可能激起新一轮贸易制裁。

这是在产品之外的竞争手段,就像光伏产业的前车之鉴。

本文系巨潮WAVE原创。

       原文标题 : 马克龙,愁容背后|巨潮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