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造车”,众车企拾薪,中国式造车的未来在哪里?

奇偶派
关注

2

华为,为何不“下场造车”?

既然华为有着如此强劲的技术实力,那么如小米一般借助智能化的浪潮切入造车的渠道,拥有自身的造车能力与实力岂不更好?这样的想法固然美妙,但在内外的共同“绞杀”与“教训”之下,华为还是坚定地走在了为其他车企提供服务的道路上,而这样的转变,要从一份文件说起。

2020年10月,华为了签署不造车决议,原本到今年10月,任正非签署为期的3年《华为不造车决议》即将过期,而这份文件的过期,也意味着不造车的思想钢印彻底解放。

图片

正是因此,年初问界汽车的宣发开始出现大量的华为元素,无论是HUAWEI AITO、华为问界、华为汽车、换菊花标,都是在想方设法凸出华为的参与度。

但正是在外界猜测华为是否会彻底下场,来“改造”中国汽车行业之时,任正非在愚人节的前一天,动用华为董事长权限,给这份《华为不造车声明》又续了5年,并坚决重申华为不造车,只帮车企造好车的理念。

同时,对于华为内部一些积极下场做自己品牌的“造车派”们的越界行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内部会议上进行了严厉批斗。“有些个人、部门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的品牌,这些事情在查处过程中,华为三十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谁滥用,华为不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

显然,任正非的角度要站得更高一些。

站在华为内部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外对华为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与华为进行商业往来、限制华为销售等。这些制裁措施使得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只得断腕求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为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其投资方向。

同时,汽车制造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一个需要“砸钱听响”的红海行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造车涉及的环节实在太多了,以国产新能源车龙头企业比亚迪为例,其2022年实现业绩和净利润率暴增的双重增长,结果销售净利润率也才4.18%,毛利率水平才17%左右。

相比之下,华为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投入回报比简直太过惊人了,毕竟谁都不愿意去做吃力不讨好,投资不赚钱的生意,对于一家被西方世界倾力“制裁”的企业更是如此。

而最重要的,则是华为最初的定位,在最初涉足汽车行业之时,华为便给定了自己的身份为“赋能者”,即使现在表示不造车, 头部厂商们尚且不愿意交出“灵魂”与华为合作,此时下场造车,无异于掀桌子一般,同行业内所有玩家翻脸。

而在华为内部的考量之外,互联网大厂下场深度参与汽车开发的结果,也大多不尽人意。

目前,除去阿里、腾讯等通过股权与小部分技术开发参与造车的企业,同华为一般下如此多精力于造车之中的大厂有百度、滴滴、小米。而百度与滴滴已经同吉利、小鹏达成交易,即使手中还握着相关的股权与技术,但结果与失利已经毫无差别。而目前尚且没有失败的小米,也是因其产品还未上市的缘故,这样一条没有大厂走通的道路,着实与华为调性不符。

过去三十几年中,华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靶向思维,具体来说就是先瞄准,再开枪,这也是华为在过去得以跨越不同行业的核心秘密。而当前在消费电子厂商跨界造车尚无成功先例的前提之下,并不存在那个靶,也自然无法让华为扣动下场造车的扳机。

文至此处,华为要参与造车的底气与为什么不亲自造车的缘由大致已经说明,但选择的合理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即使是堪称中国技术实力最强的华为,在造车之路上也并不一帆风顺,而与车企的具体合作之中,仍存在诸多难解的问题。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