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汽车行业怎么干?盯紧这8个关键人物就行了

汽车公社
关注

导语

Introduction

即便顶流,也有高光和暗淡之分。

作者丨杜余鑫

责编丨李思佳

编辑丨靳鹏辉

人,永远都是一个产业和行业最关键的要素。说2023年的汽车行业内卷也好,血色也罢,这背后离不开一些关键的人物。

他们有的左右或主导了行业的趋势和方向,有的成为了舆论的中心,一句话、一个行动,可能就是行业的大新闻,吸引了诸多流量关注,在漏斗式的机制中,影响了消费者的认知,筛出一批又一批新客户,为企业和品牌的壮大,带去了新的可能。如王传福、余承东、李想、雷军等,他们一定以自己辉煌的业绩和影响力活在大家的谈资中。

有人走向高光时刻,就有人活高光之后的阴影下。他们有的备受煎熬,在错误或失衡的战略中,在过去承诺的兑现中,承受了最多的质疑,或跌落低谷,或黯然失色,却依然推动这个品牌和企业,在血色的车圈商战中不断前行。正如李斌、魏建军、曾毓群、丰田章男等,即便不是2023最悲惨的人,似乎也难以用一个词或者一段话去准确解读他们的今年。

忙碌和悲惨、高光或低谷,竞争的残酷,思维、方向和选择的差异,让他们各自命运的齿轮朝着不一样的方向转动,开创和坚守,经验和教训,同样也铸就了多姿多彩的竞争格局。

高光下的舆论和人性

拿下全年300万辆年销量的王传福,可以说是中国汽车的奇迹了,这是中国车企历史上第一个300万辆,也是首次以大比分全面超越外资车企和品牌,这背后代表中国汽车新能源换道超车,中国汽车崛起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也再次推动王传福,重新站在了聚光灯之下,接受行业内外的赞誉、高光的洗礼。

比亚迪的确争气,王传福早在2009年就登上过胡润百富榜,问鼎中国首富。而从2022年至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一路狂飙,从300万辆、400万辆、500万辆到600万辆,打破纪录的时间越来越短。作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领导者,比亚迪用短短两年的光辉,带领中国汽车找到了新能源的正确前进方向。

2023年8月,在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现场,一向以冷静克制的工程师形象出现的王传福,提到四五年前比亚迪身处低谷期时的不容易,罕见地哽咽落泪。而将中国各家品牌的核心产品展出,喊出“中国汽车在一起”的做法,即便被议论纷纷,但至少也斩获了外界对王传福格局的好评。

从市场地位的全面领先,到盈利能力的再上台阶,从以腾势、方程豹、仰望不断打破中国品牌的定价上限,到喊出中国品牌三年内将占七成市场份额,王传福不断刷新外界对比亚迪的印象,让比亚迪无论是从产品到企业再到舆论,都赢得了更多肯定。

相比车市那个被用烂了的“卷”字,2023年听得最多的词可能就是余承东的“遥遥领先”了。2023年,在华为Mate 60和芯片突围的民族情绪助推下,华为和余大嘴又俘获了国人的傲娇之情。而余承东就是那个站在高光下,接受业内外和消费者敬仰的人。

问界从前8个月的哑火,到新M7改款后大定的破10万辆,在增程车市场的单车销量超过理想,余承东成功力挽狂澜,让问界起死回生,重现辉煌。而随后发布的智界S7和问界M9,以及产品破天荒地热销,再一次证明余承东顶住压力,下场搞汽车的正确性。

显然,余承东带领的汽车业务,随着智选车模式下更多产品的导入,已经全面进入收割期。在消费者眼里,只要是余承东发布的汽车产品,都是华为造车的代表作。只要是余承东在的场合,那必然是流量的中心。无论是AEB的事情,还是懂车帝冬测的事件,无数事实也证明了,一位不能制造话题的顶流,当不了一名好销售。

华为深入汽车产业的这盘大棋,随着余承东在汽车圈的表演,变得愈加清晰。时至今日,华为造不造车已经不重要了,但至少其凭借真正的硬软件技术,正在重塑产业生态链,堪称最强幕后玩家。

都说造车新势力费力不讨好,但对于理想汽车来说,搞定中年男人,就迎来了泼天的富贵。作为造车新势力被喷技术最差的那一个,理想却率先在新势力中,以超30万元的单车价格、月销5万辆的实力、全年37.6万辆超额完成年销目标的能力,率先在新势力中实现盈利,成为了新势力实打实的顶流。

“吉利、长城都会加入增程大军”“2024年我们有信心实现总销量超过BBA”,作为理想汽车的创始人,这一年李想在良好的业绩下,强势为理想造势,继续把控着舆论的走向。

微博小作文写手、大小事儿强势输出观点、动不动就上热搜,被称之为车圈首席显眼包,新势力中最狂的人。虽然他每次言论并非无懈可击,甚至有些言论不值得鼓励,但他对互联网社会和传播规律的拿捏堪称完美。

即便是“没有人喜欢李想”,但不得不说的是,理想以家庭为定位的产品策略,用增程式这样成本和性价比最低的方式,和“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面子工程,确实非常符合中国中高端用户对产品的真实需求。这背后是对市场和需求的洞察,人性的把控,这一点倒是给行业带去了不少新的思考。

原本雷军应该是手机行业的热门人物,奈何他毅然决然加入了汽车产业大军,并在2023年最后几天发布了小米汽车的技术和产品。作为科技大厂,原本就拥有一批忠实粉丝的小米和雷军,随着“小米造车”“保时米”“偷偷领先”“SU7价格多少”“没有什么颠覆性改变”等话题点,成为行业内外热议的对象。

雷军也名副其实成为2023年汽车圈最后站上流量高地的人。

一方面是SU7的价格和定位,在谣言四起中不断试探消费者对小米汽车价格的感受和认知;另一方面则是如极氪007和银河E8这样同级竞争产品的率先发布售价,让外界对小米汽车的担忧又多了几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和华为一样,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受众人群,以及强大的渠道能力,包括雷军个人的商业运作能力,一定会让小米汽车的商业拓展比“蔚小理”等新势力更有优势,就看最终小米汽车的定价是否具有足够的颠覆能力了。

当然,实际上车圈的顶流,远远不止上文提到的这4个男人。外界看到的流量和热度,其实背后更多是对舆论和人性的把控。在当下这个全新的竞争时代,这几乎成为商业世界中更重要的能力。

但不可置疑的是,没有人可以永远站在聚光灯下。造车这条马拉松赛道,即便如汽车发明者奔驰、抑或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丰田和大众,也会在周期的驱动下,在某个历史时刻进入低谷。相比流量和舆论,对企业有利的,其实是背后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更正向的商业价值。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